云台二十八将,是在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过程中,功勋卓著、能力出众的二十八位将领。刘秀能够击败王莽,统一天下,其中这二十八位将领功不可没。然而,云台二十八将这一说法并不是在刘秀在世时就流传开来的,而是在刘秀去世后,汉明帝刘庄为追念开国功臣,于洛阳南宫的云台阁内命人绘制了这二十八位将领的画像,才有了“云台二十八将”这一称谓。
在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中绘制了这些开国功臣的画像,共计二十八位,被后人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后汉书》记载了这一过程。而由于传说这二十八位将领是前世对应二十八星宿下凡辅佐刘秀,帮助他成就帝业,因此这些将领的名字又常常与星宿名称相对应,这就有了所谓的“星宿二十八将”之说。
史书记载称:这些中兴的二十八位将领,前世是应命于二十八星宿,虽然没有详细考证,但他们无一不具备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功绩卓著,最终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声——《萧统文选》中的一段话如此评价。
今天开始,我们将深入探讨云台二十八将的事迹,因为他们前世对应星宿,所以以后每当提及这些将领时,我会加上他们所对应的星宿名。首先,让我们从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一位——角木蛟高密侯邓禹说起。
识英明主,携手同行
邓禹与刘秀的相识,始于二人少年时代。年仅十三岁的邓禹便前往长安求学,而刘秀也在此时身为太学生,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尽管邓禹年纪尚小,但他已经察觉到,年约二十的刘秀与常人不同,展现出非凡的气质和才干,早已深得邓禹的敬重。同样,刘秀也觉得这个年轻的朋友才华横溢,二人在长安时便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后汉书》记载,邓禹十三岁便能背诵诗文,在长安求学,正值光武帝刘秀在京师游学。尽管年幼,邓禹却一眼就看出了刘秀的非凡之处,因而与他结为知己。
在地皇三年,刘秀与哥哥刘縯起义,之后兄弟二人加入了绿林军。更始元年,刘玄被绿林军推举为帝,但随着刘秀兄长刘縯的去世,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绿林军的核心人物。面对刘玄的权力欲和对他兄长的杀害,刘秀虽遭遇极大打击,却始终保持冷静与忍耐,最终在刘玄面前表现出谦逊,甚至主动请求赦免自己。
刘秀为报恩情,主动前往宛城向刘玄请罪。原本有意杀掉刘秀的刘玄,在见到刘秀如此宽容且能屈能伸的态度时,深感愧疚。最终,刘秀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封为破虏大将军和武信侯。
为了独立发展,摆脱刘玄的控制,刘秀北渡黄河,前往河北发展起义。邓禹此时也在家中,有人建议他投靠刘玄,但邓禹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决定追随刘秀。他从家中启程,骑马追至邺城,在那里终于与刘秀相见。
邓禹与刘秀的重逢令刘秀十分高兴,刘秀对邓禹说:“我此行前往河北,有自主任命官员的权力,你来找我,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吗?”邓禹答道:“我来此,是为辅佐您成就大业,名垂千史。”
刘秀听后大笑,将邓禹留在帐中,与他商讨国事,并从此开始了他们并肩作战的征程。
聪明策士,深谙局势
邓禹在刘秀麾下,首先指出了当时的天下局势——刘玄借绿林军之力称帝,但各地的起义军势力已经割据一方,各种势力如绿林、赤眉、铜马等势力之间必定有争斗,局势将更加混乱。邓禹分析道,刘玄的将领大多懒散贪图享乐,最终刘玄必将败北。如果刘秀想要平定天下,必须首先扩展自己的势力,广纳人才,尽快脱离刘玄的掌控,走向独立。
这一番话深得刘秀的认同,他立刻命令手下称邓禹为“邓将军”,并全力支持邓禹招募人才,发展自己的势力。刘秀开始吸纳上谷、渔阳等地的支持,逐渐摆脱了刘玄的控制。随着刘秀在河北的声势越来越大,刘玄开始感到威胁,便派遣了谢躬前去监视他,但刘秀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成功拿下河北。
然而,刘玄对于刘秀的崛起并不放心,最终以封刘秀为萧王的方式,试图削弱刘秀的势力。然而刘秀并未妥协,迅速展开反击,迅速收回了河北的控制权,并击败了铜马和尤等起义军,实力逐渐壮大。
继续平定西地,刘秀开始感到关中局势日益严峻,面对赤眉军三十万大军,刘秀决定派遣邓禹负责关中战事。他委任邓禹为前将军,带领精兵两万,力图解决关中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