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在于建文帝朱允文感受到自己身为皇帝的权力受到威胁,特别是看到他的叔叔们拥有庞大的权力,这种情形让他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感。为了削弱这些亲王的权力,他决定实施削藩政策,将权力完全收回到自己的手中,毕竟身为帝王,哪里容得下他人对自己的威胁?然而,削藩政策却直接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而被削权的亲王们的结局也大多不太好。这使得燕王朱棣为自保,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同时也宣称自己并非有篡位之心,只是为了收拾自己侄子胡作非为所带来的烂摊子。他还特别强调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属于嫡系皇族,为自己后来成为永乐帝铺路。倘若马皇后尚在世上,朱棣敢于反叛吗?答案显而易见:他是不敢的。
朱棣虽然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但在实际情况中,他并没有真正的正当理由和清晰的道义支撑。《明史》记载了马皇后的贤良与智慧,她的德行和治国能力在历史中都得到了高度评价。马皇后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慧善良,从小便知书达理,婚后辅佐朱元璋,堪称贤内助。在朱元璋南征北战时,马皇后不仅在后宫管理得当,且在军中也具有一定的威望,她的言辞温和而有力量,深受百姓和朝臣的敬爱。比如在朱元璋因胡惟庸案意图处死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时,正是马皇后出面力保,才使得宋濂安然无恙。此外,面对朱元璋可能对刘伯温下手,马皇后及时提醒刘伯温辞去官职,从而让刘伯温避免了祸端。
马皇后无疑在朝中和民间拥有极高的威信,她关心百姓和群臣的福祉,推崇宽容与德行。如果她在位期间,坚定支持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或者明确表态阻止内部纷争,朱棣或许根本不敢发动叛乱。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有极大的影响力,也因为她在百姓和朝臣中的威望使得她的话语权巨大。如果马皇后还在,朱棣即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无法解释他动乱的行为,甚至没有反驳的空间。因此,在削藩的过程中,马皇后很可能会采取温和的措施,调和各方的矛盾,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手段。如果削藩继续进行,朱允文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也许事态会变得不那么极端。
此外,朱元璋去世前,马皇后也早已去世,而太子朱标亦在此时死去。此时,朱元璋的诸子中,燕王朱棣因资历最深而具备最强的继位潜力。假如马皇后在世,她一定会用她的智慧和影响力来缓和家族内的矛盾,也许会让削藩的实施变得更加温和。尤其是在大将军蓝玉等一批功臣的支持下,朱棣的力量或许会受到更大的制约,甚至不敢采取极端措施。
如果马皇后还在世,削藩政策可能就不会推行得如此极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马皇后可能会直接出面调解,使得整个朝政更加稳固。倘若削藩政策依然不可避免,马皇后或许会提出更为理性的措施,让各个亲王能够权力交接,而非被彻底打压。事实上,建文帝的削藩行为过于极端,造成了众多亲王的流放与悲惨命运,如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因为不堪受辱选择自焚等,这些都让朱允文的行为显得过于冷酷无情。马皇后如果在世,显然会采取更加人道且平衡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如果马皇后在世,朱棣显然难以发动叛乱,甚至连削藩都不会那么容易实施,因为她能够掌控全局,确保局势不至于走向极端。而且,民心所向也并不站在朱棣一方。如果朱棣真的敢起兵谋反,马皇后的威望与智慧,必定会使他在反叛之路上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