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胤礽这个太子数次遭到废除之后,其他皇子们迅速意识到,皇帝对他的失望已彻底降到了谷底,这无疑给了他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争夺那个无上的王位。在众多竞争者中,最被看好的便是才智卓越的八皇子胤祀。
胤祀不仅聪明绝顶,而且勤奋好学,在文化与骑射方面都表现得极为杰出,因此备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在他仅十三岁时,便有幸被选中前往孔庙参加祭祀,到了十六岁时,他则参与了准格尔之战的征讨,展现出他早熟的军事才能。与此同时,他还成为了第一批受封的皇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尽管如此,他对人仍保持着谦恭有礼的态度。康熙为了让他更好地熟悉政务,特意安排他与大臣们频繁接触,从而加深他对朝政的理解。
在所有皇子当中,胤祀的人缘特别好。他懂得如何重视人才,这种品德使得他在学子之间的声望迅速提升,许多大臣也纷纷赞誉他是众多皇子中最为贤能的一个。在满清对于太子的选择上,往往更加注重贤德,胤祀当之无愧地具备这一条件。那么,为什么康熙却始终没有考虑将皇位传给他呢?我认为,这在于他的贤明反而引起了皇帝的顾虑。
由于人缘出众,太子被废除后,许多大臣开始聚拢到胤祀身边,希望他能成为下一个太子。当康熙在晚年再次提起选立太子的事宜时,这些大臣们积极建议立八皇子,他们相信日常的积累与付出不会毫无用处。然而,康熙对此却极为愤怒,作为皇帝的他绝不容许任何人公然站队于一位皇子之下,更何况他一向痛恨结党营私,因此决定坚决打击这一团体。
尽管受到皇帝的无情打压,胤祀并没有就此放弃,心中始终渴望能重获皇帝的信任。在热河巡游期间,他好不容易猎得一对极为珍贵的海东青,满怀希望地献给了康熙,希望借此增进彼此的亲近感。然而,送到康熙手中的这对鸟儿却已经奄奄一息,几乎快要死去。
愤怒之下,康熙召集众人,一口咬定胤祀是一个卑微的贱婢之子,狠狠地斥责了他一番。这一打击让胤祀心情沉重,自此便病倒在床,渐渐领悟到自己与皇位的缘分已然尽失。令人心痛的是,康熙再也没有探望过他,仿佛将这位昔日的宠儿彻底抛诸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