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绍的背景,其实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
---四世三公。
在东汉末年的朝廷上,袁绍的位置非常显赫,几乎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大将军何进与袁绍有着频繁的交往,很多重要的事务都会与袁绍商讨。袁绍的广泛交际圈,实际上正体现了他在朝堂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声望。
然而,随着董卓擅自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对此感到极度愤怒,因而选择离开朝廷,去了渤海郡。
即便如此,性格暴躁且专横的董卓,还是对袁绍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优待,任命他为渤海郡的太守。
渤海郡虽说在冀州属于较大的行政区划,但终究只是一个郡,和上司冀州牧韩馥的庞大领土相比,袁绍的势力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但袁绍的身世却非同小可,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四代三公之位。袁绍的曾祖父及其他几位长辈都曾担任过三公重要职务:袁安为司徒,袁敞为司空,袁汤为太尉,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人称“四世三公”。
到了袁绍这一代,他与袁术一起,已经是袁家族的第五代。这个家族的显赫地位可想而知,门下的门生与故吏,势力广泛,影响深远,想必不少人都可以想象其中的庞大背景。
公元191年,七月,袁绍开始策划夺取冀州的计划。
当时,袁绍因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而被留在河内地区,但他并未对此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大家很快便撤回了原驻地,唯有袁绍死死留在河内,决心不肯离去,因为他心中怀有更加宏伟的理想。
经过一段时间,袁绍逐渐得到了意外的机遇。
最初是并州上党的张扬率领千余名并州军进入河内,之后冀州牧韩馥的部将麹义也背叛了韩馥,南下投向了袁绍。
冀州幅员辽阔,袁绍想凭借一个小小的河内地区完全控制整个冀州,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冀州牧韩馥却是一个胆小懦弱之人,他给了袁绍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袁绍帐下的谋士逄纪建议他直接采取行动。他说道:“现在我们已经在河内安稳居住,周围的势力纷纷投奔我们,依靠韩馥的军粮已经不再安全,韩馥无法成大事,倒不如直接取而代之。”
更进一步,逄纪提供了具体的策略:首先与公孙瓒联合,南北夹击韩馥,以威慑其投降。只要大军开始行动,派使者去一番说服,韩馥必然会乖乖投降。
袁绍采纳了这一建议,派遣了高干、辛评、荀谌、郭图等人前去游说。荀谌抵达冀州治所邺城后,便对韩馥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言辞攻击,三番五次的威胁让韩馥不知所措。
荀谌说道:“公孙瓒兵强马壮,若他从北面进攻,谁能抵挡得住?而我们袁绍已经拥有了东部的优势,若要争取冀州,您怎能坐视不理?” 韩馥面对这一番压迫,最终不得不答应将冀州献给袁绍。
袁绍的计划顺利进行,最终接管了整个冀州。他由此站稳了在北方的霸主地位,而曹操则花费了长达八年的时间,才完成对河北的完全整合。
韩馥的结局相当令人哭笑不得。
当袁绍接管冀州后,袁绍的一名部下朱汉积极迎合他,带着一帮人冲进了韩馥的府邸,对韩馥一家进行暴力袭击,甚至将韩馥的长子双腿打断。
这一行为激怒了袁绍,他立刻下令处死了朱汉。
然而,韩馥仍然感到极度的不安,疑心袁绍打算杀了自己。一天,他看到袁绍的使者与陈留太守张邈在私下交谈,心中不禁产生了恐惧,最终选择用书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
这场历史的笑话,无疑是他一生最后的自作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