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寺与太常寺在职能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二者共同肩负着皇家祭祀以及朝会相关事务的职责。不过,光禄寺的发展历程可谓充满波折,直至北齐时期,它才正式设立,并被纳入“九卿”的行列。
早在秦代,朝廷便设有郎中令一职,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宫廷卫士和侍从的管理事务。到了汉武帝时期,郎中令这一官职名称发生了变化,改为光禄勋,并且增设了光禄大夫等职务。这些官员专门负责朝廷的各类议事活动。其中,蜀汉时期的光禄大夫谯周颇具知名度,在老版《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北齐时期,光禄寺正式确立下来。和当时的大理寺类似,光禄寺也设有卿和少卿等官职,其职责聚焦于皇室膳食以及朝会等宫廷事务。自此之后,光禄寺的职能与汉朝时期相比有了显著变化,不再兼管皇室宿卫工作。光禄寺的官员设置有着明确的规定,通常配备一位卿、两位少卿、两位丞以及两位主簿。在这些官职中,卿的品级为从三品,主要负责监管皇家的酒食供应工作,统领太官、珍馐、酿酝以及掌醢四个官署。从这个角度来看,光禄寺实际上充当着皇室的后勤保障机构这一角色。在举办大型朝会时,光禄寺负责筹备酒宴和安排场地,而太常寺则负责礼乐方面的事务,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隆重而热烈的庆典氛围。
和太常寺一样,由于光禄寺具有特殊的职能,其官制相对较为稳定。然而,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推行官职改革,将“太官令法酒库、内酒坊、御厨、太官物料库”等一系列场所划归光禄寺管理。这一举措使得光禄寺的运作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职能范围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进入元代后,光禄寺被并入宣徽院,宣徽院接管了光禄寺原本承担的后勤保障功能。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光禄寺的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有时,他沿用元代宣徽院的组织架构;有时,又赋予光禄寺管理养殖牲畜的职责。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在南京也设立了光禄寺。此时的光禄寺,除了负责皇室的宴席和膳食供应之外,还承担着祭祀和葬礼所需物品的筹办工作。不过,在明清两代,宦官在皇室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光禄寺的日常职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宦官势力的干扰。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光禄寺最终被并入礼部,自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