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随着中野部队的改编为二野,军队的重组和野战军的创建开始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原第二纵队的司令员陈再道接到了一个重要的调令,令人意外的是,他将被调离主力部队,前往地方军区任职。尽管心中不舍,陈再道仍然希望能够与主力一起跨越长江,继续进行激烈的战斗。他对此次调整的感受向刘邓首长坦诚表白,表达对当地工作的些许不安,但刘司令员做出了坚定的回应。他指出,中原地区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确实不容小觑,河南军区的发展也决定着未来作战的成败。因此,他们已经决定将陈再道调往河南军区,而王树声则被任命到湖北军区。河南境内尽管有许多地域已经解放,但如安阳、新乡、信阳等地仍未摆脱敌特势力的威胁,急需战斗。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河南和湖北军区的成立是基于战略全局考虑的结果。军区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渡江战役的最终成效。此时,河南省内约有五万名敌匪和国军的零星部队游荡,对地方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剿匪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不过,军区在当时手中可用的部队寥寥无几,主要依靠地方部队。随着四野的部队南下至河南,包括42军在内的一部分部队被留下来协同进行剿匪行动。在地方部队的共同努力下,主力部队在豫西和豫南等地展开了多场战斗。在此过程中,58军、42军的骑兵第五师等多个单位积极参与,同时地方武装也出动了约十五万兵力,全力攻打敌匪。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消灭了十万余名敌特,彻底铲除了隐患。
除了在地方建设和维护稳定所面临的困难外,陈再道在军中人事安排也引发了不少挑战。在刘邓的指挥下,许多将领如陈赓、杨勇、陈锡联、王近山以及杜义德等人各具才华,而陈再道作为其中资历较深的一位,仅次于陈赓。他曾任陈锡联、王近山和杜义德等人的上级领导,现如今该让他处于何种职务呢?陈赓、陈锡联、杨勇等人人才扎堆,不仅在军事方面十分出众,在政治工作及外事关系方面同样有较高的造诣。而将陈再道安排在他们之下担任副手,显然无法服众。与此同时,河南和湖北军区均为军团级单位,职务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湖北军区成立后,李先念担任司令和政委,王宏坤和王树声分任第一和第二副司令,从连级到军级的评定等级中,这些变动并未影响他们的职级与称谓。
对于陈再道来说,他最难割舍的还是与这支从抗日战争时期便与他并肩作战的部队的深厚情谊。这支队伍自从东进纵队时期开始,已与他一起经历十多年的生死与共,彼此之间早已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如今即将启程与他们告别,心中自然充满了痛苦。在团以上干部会上,他虽然准备了丰富的讲话内容,但最终只能以简短的告别词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
接替他的职务的是原第六纵队的政委杜义德,而杜义德对这支部队同样颇为熟悉。在抗日战争时期,杜义德曾在冀南军区担任军分区司令,抗战结束后,冀南的主力部队重组为第二纵队,陈再道担任司令,杜义德则成为冀南军区的司令员,二人在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期间也曾共同指挥这支部队。杜义德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在抗战及解放战争中同样战斗表现出色,因此陈再道对于他接手掌管此支部队也颇感安心。
就这样,在一阵告别之后,陈再道迅速前往开封,开始了新任职务的工作,着手组建军区。而与此同时,主力部队也在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作准备,誓言打响这一决定性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