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时,每每被那些英勇的英雄人物所感动,他们英年早逝,未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能,许多雄心壮志未能实现,壮丽的抱负终究未能得以展现。以下十位英雄,若非早逝,或许足以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
李典,性格儒雅,谦和有礼,不争功劳,尊敬贤能的士人,态度恭谨、端庄,军中常被称为“长者”。在博望坡之战中,他及时识破了刘备伪装撤退的计谋,尽管他劝阻无效,后来刘备伏击夏侯惇、于禁,李典亲自率领部队前去救援,成功救出了二位将军。之后,他与张辽、乐进一同镇守合肥,义气相投,精诚合作,共同大败孙权军于逍遥津。李典官至破虏将军,封都亭侯,但他年仅三十六岁便辞世,谥号“愍”。
庞统,号“凤雉”,在荆楚一带有着极高的声誉,堪称与诸葛亮齐名的王佐之才。庞统献策协助刘备入川,帮助刘备与刘璋决裂,提出了三个计策,其中刘备采纳了其中的中策,接连斩杀杨怀、高沛,迅速占领了四川,进军雒城时,庞统在攻城战中中流矢而亡,时年三十六,谥号“靖”。若庞统未死,刘备的蜀汉大业可能会顺利进行,诸葛亮则能坐镇荆州,且即便是吕蒙的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蜀汉的基业或许就此稳固。
郭嘉,聪慧多谋、运筹帷幄,他的计策常常出人意料,手段高明。在长达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先后制胜于吕布、珪固、乌丸等地,对辽东等地的威慑也是颇为显著。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八岁便去世,谥号“贞”。如果郭嘉能够长命百岁,他将能协助曹操统一南方,避免三国历史中的吴会之战,曹操的南征未必会陷入困境,三国的历史进程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太史慈,身材高大,弓马娴熟,射箭无一不中,且忠诚正直,信义为先,早有“古人之分”。在北海之围中,他曾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救,之后以救孔融之恩,投奔刘繇。与孙策交战时表现出色,最终在刘繇败亡后归附孙策,担任建昌校尉,参与抵抗刘磬,直至孙权接管江东事务,授予其重任。可惜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一岁。
曹彰,曹操的次子,年轻时便以勇猛著称,擅长射箭,具备过人的体力和武艺,志气高昂,显现出将领的风范。出征代北乌丸时,他亲自上阵,与敌作战,屡次获胜,并乘胜追击,降服鲜卑,威震北疆。曹丕即位后,对其产生忌惮,曹彰被封为任城王,享年仅三十五岁。若曹彰未死,他本能辅佐曹操稳固朝纲,绝不可能让权力旁落,司马懿也不会如此肆无忌惮。
孙韶,聪慧过人,博学多识,孙权曾赞誉其为“宗室颜渊”。孙韶在刘备东征中,曾与陆逊一同在夷陵抗击敌人,截断敌军要道,几乎在猇亭之战中击败刘备,功勋卓著,之后被封为建武将军。遗憾的是,孙韶早逝,年仅二十六岁,未能更好地展现他的才华。
周瑜,文武双全,才智过人,曾辅佐孙策定下江东的根基。孙策去世后,他与张昭共掌大权,辅佐孙权,亲自领导抗曹大战,开拓荆州,参与攻取蜀地、并吞张鲁、联手马超等,谋略远见。惜年仅三十岁便去世,未能完全发挥其战略眼光。若周瑜得以长命百岁,定能协助孙权与曹操抗衡,乃至逐鹿中原。
吕蒙,勇敢果敢,军谋出众。破黄祖,战曹仁,击朱光,每战必胜。他初时因年轻急功近利,曾犯过错误,但后来自觉修正,笃学读书,军略更为精妙。他成功征服荆州,擒拿关羽,夺取三郡,遗憾的是他死于军中,享年四十二岁。若吕蒙不早逝,定能帮助孙权在江东确立无可撼动的基业。
孙策,英气勃发,刚猛过人,自幼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善用兵,屡次打败敌军,为江东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孙策勇猛好战,善用人心,士民百姓都愿为他效死。正当他准备整军东进,袭取许都时,却在狩猎中被敌人所伤,最终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若孙策长命百岁,他必能带领江东的力量,与群雄争霸。
孙坚,孙武之后,刚毅果断,年少时便立下赫赫战功。他破董卓,追击北方敌军,威震江洛。尽管他三度错失了关键的机会,未能在三国历史中大放异彩,但他对江东的贡献无可替代。若孙坚能活得更长,他与孙策合力,定能与曹操、袁绍等对抗,争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