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武将们往往讲求“从一而终”,一旦认定了主公,就会竭尽全力忠心耿耿。然而,在这个纷乱的时代,有四位将领虽然曾叛变投敌,却仍然保持着极高的声誉,赢得了历史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位将领中,魏国有两位投奔了蜀国,而蜀国也有两位投降魏国。那么,他们究竟是哪些人呢?
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
姜维
姜维,原为曹魏天水郡的参军,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天水太守马遵弃他而去。为了避免陷入困境,姜维选择投向了蜀汉,跟随诸葛亮为复兴汉室出谋划策。加入蜀汉后,姜维以忠诚与勇气著称,他不仅在诸葛亮生前为北伐出力,诸葛亮去世后,他依然继续推动北伐,誓言恢复汉室。
尽管在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假意投降,联合钟会策划反叛,想要除掉邓艾,但终因局势已然逆转,姜维与钟会的起义失败,两人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然而,姜维的忠诚与坚持让人钦佩,即使他原本出身魏国,他的忠诚与勇敢仍使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夏侯霸
夏侯霸是著名的征西大将军夏侯渊的儿子。父亲黄忠阵前斩杀后,他誓要为父复仇,于是开始参军并频繁与蜀军作战,屡次交锋,战果平平。然而,公元249年,曹魏发生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死了曹爽及其党羽,连夏侯霸的堂侄夏侯玄也未能幸免,失去了兵权,被召回京城。
不久后,郭淮代替夏侯玄担任了征西将军,但夏侯霸与郭淮关系向来不合,担心郭淮会利用职务之便陷害自己,因此选择逃亡,最终投向了曾经杀害父亲的蜀汉。然而,由于蜀汉通往阴平的道路艰难且复杂,夏侯霸在迷途中一度迷失,幸得蜀汉派人找到他。
尽管夏侯霸从魏国投奔蜀汉,但他此举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出于生存的无奈。考虑到夏侯玄的结局,以及他曾为父复仇的决心,夏侯霸的叛投也是情有可原。
从蜀国投奔魏国:黄权、徐庶
黄权
黄权,字公衡,出身巴西郡阆中县,是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土派将领。最初,他强烈反对刘备入川,认为刘备的到来并非是为了帮助刘璋抗击张鲁,而是为了占据这片土地。刘备与刘璋的关系破裂,转而攻击刘璋,黄权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被刘璋贬为广汉县长。
刘璋归顺刘备后,黄权才投降刘备,并被任命为偏将军。在刘备称帝之后,黄权被任命为镇北将军,负责防备魏国。然而,在刘备伐吴失败后,黄权的军队被东吴的陆逊阻截,黄权所驻的城池陷入困境。面对无路可走的局面,黄权最终选择了投降魏国。
尽管黄权从蜀汉投降魏国,但由于他并未做出背叛刘备的行为,因此其在魏国的声誉依然良好。刘备对黄权的家人也未做过多追究,反而显示了理解与宽容。
徐庶
徐庶,少年时以剑术和行侠仗义著称,后弃武从文,成为了蜀汉的谋士。他一直敬仰刘备,认为他为汉室皇亲,具备超凡的信义,便决定投奔刘备。在两人相见后,彼此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诸葛亮也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按理说,如果一切顺利,徐庶与诸葛亮应该共同辅佐刘备,成就一番大业。
然而,公元208年,曹操的虎豹骑追击刘备的十万大军,徐庶的母亲被俘。作为三国时期最出名的孝子之一,徐庶在得知母亲被抓后心急如焚,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徐庶请求刘备允许他前往曹营。进入曹营后,徐庶虽身处曹魏阵营,但依然保持对刘备的忠诚,心中始终惦记着汉室,令人深感钦佩。
结语
在三国时期,尽管姜维、夏侯霸、黄权和徐庶四人都曾叛变投敌,但他们的名声并未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姜维和夏侯霸从魏国投奔蜀国,黄权和徐庶则从蜀国投降魏国。他们的忠诚、智慧和勇气,成就了他们在历史中的崇高地位,成为那个时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本文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