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伟大的汉朝丞相及魏国的奠基者曹操离世,留下了权力的重担给他的儿子曹丕。曹丕继位后,立即启动了逼迫汉献帝让位的政权游戏,顺利地坐上了魏国的皇帝宝座。然而就在曹丕篡位之际,另一边的刘备并没有闲着。不久后,他在成都宣称登基,成为蜀汉的皇帝。这不禁让人发问,刘备口口声声说要匡扶汉室,但为何在曹丕称帝后,他反而急于自己称帝?
首先,刘备早已胸怀称帝之志。从他为两个儿子取名刘封和刘禅的用心良苦中,便可以窥见他的宏伟抱负。实际上,刘备早在汉中时便设想着称王,曹丕称帝不过是为他实现称帝梦想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理由而已。
其次,曹丕与刘备都自视为这段历史的正统继承者。献帝的禅位象征着汉朝的终结,曹魏则自认为在法理上继承了东汉的正统地位。但刘备则坚信自己是大汉余脉的合法代表,毫不掩饰地否认曹魏的合法性,决意另起炉灶,重建汉国,以示与曹魏争锋相对,与其角力。
最后,刘备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去实现他的称帝梦想。在称帝之前,他的势力和实力甚至与曹魏不相上下,身边拥有大批追随他的文臣武将,这些人都渴望在权力的顶端更进一步。如果刘备不选择登基为皇,那他麾下那些未能封侯的将领又该何去何从呢?这样一来,刘备的回报与承诺显得尤为重要,称帝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