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在东北民主联军秋季攻势即将展开之前,7纵、8纵、9纵和10纵相继成立。这些纵队的指挥官和领导班子也迅速到位,7纵的司令官邓华,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受到高度重视,政委陶铸则凭借其政治素养和组织能力获得信任,副政委吴富善和副司令贺晋年同样出色,参谋长高体乾与政治部主任袁升平在队伍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吴富善便从副政委的职位顺利晋升为政委,成为所有副职中晋升最快的领导之一,显示出他在组织内部的出色表现和广泛的影响力。而7纵的前身是1947年3月成立的西满纵队,这支部队是由西满军区的独立三师以及保卫第1旅和保卫第2旅组建而成,双方的司令员和政委同样是邓华与陶铸。在此阶段,吴富善担任独立三师的师长兼政委,这支独立三师是由原新四军第3师的特务第一团和第二团以及嫩江军区的独立团构成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三支部队在番号上进行了统一标识,分别被重新命名为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三师,整个部队被统称为西满纵队。陶铸不仅出任纵队的政委,同时也在辽吉省委担任书记一职。纵队成立后不久,吴富善便因其出色的表现从师长的岗位上升至纵队副政委。不幸的是,由于陶铸的主要精力被地方事务占据,他没有直接参与战斗,纵队的思想工作主要由吴富善和政治部主任袁升平共同承担,实现了良好的领导交接。
西满纵队成立后的不久,便与第一纵队、六纵队及十七师一起参与了四平攻坚战。在经历了激烈的战斗之后,作战部队进入了为期两个月的休整期。进入八月份,西满纵队正式改为7纵,尽管部队的领导结构保持不变,作战部队也未发生变化,但唯一的变化便是改编后的新番号。展望未来,鉴于即将展开的大规模作战,陶铸决定卸任政委的职务,将这个角色交给吴富善,以便于强化指挥的统一性。
需要指出的是,吴富善在副政委的位置上工作了整整六个月,虽然7纵改编后不久便接替了政委的职务。在随后的秋季攻势中,他与邓华密切配合,默契无间。随着冬季攻势即将展开,邓华因健康问题不得不暂时离开部队前往哈尔滨休养,而吴富善则参加了东总的会议。此时,冬季攻势的具体作战便由副司令和参谋长负责。到了1948年3月,吴富善重返部队,看到副司令和参谋长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非常欣慰。
此后,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整训,为下一步作战的政治动员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深入了解部队的思想状况,积极号召指战员们从思想上开始动员,鼓励大家展现出无畏的英勇精神。在随后的辽沈战役中,7纵第三次参与了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此战的兵力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四平战役,与此同时,这次出战的部队数量也从3个纵队增加到7个纵队。吴富善与邓华联手指挥7纵与9纵组成一个攻坚集体,与韩先楚指挥的另一突击集团并肩作战。
在天津战役中,7纵再次作为攻坚的主力军出战,参与此次战役的部队合计有五个纵队和两个师,总共22个步兵师。李天佑指挥1纵和2纵形成的西集团,邓华则负责指挥7纵和8纵聚成东集团,9纵则作为南集团展开攻击。最终,李天佑与邓华这两大突击集团在金汤桥成功会师,取得重要战果。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南下东南,邓华接任兵团司令员,上级调方强为军长,吴富善继续履行政委一职,携手参与解放广东的战役,继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