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2月,清朝的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隆裕,以皇帝名义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被迫宣布溥仪退位,亲手终结了清朝近268年的历史。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亡国太后在去世后却获得了世人极高的尊重,孙中山甚至称她为“女中尧舜”。这个既丑且背部弯曲的女人,究竟做了什么值得称赞的大事呢?
两头受气的皇后
光绪帝十四年,为了防止光绪帝婚后威胁到她的权力,慈禧太后亲自钦定了自己的侄女“喜子”作为皇后。她的名字“叶赫那拉·静芬”来自于野史的记载,可信度并不高。从背景上看,她不仅是慈禧的侄女,还是光绪帝的表姐。遗憾的是,她被称为清朝最丑的皇后,而且还身患驼背。
尽管她的娘家背景强大,成为了皇后,但她的一生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从进入宫廷的那一刻起,她的不幸便已注定。光绪帝大婚之时,寒冷的冬夜,紫禁城突然发生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尽管匠人们通宵赶工用纸扎了一个假的“太和门”,但这也暗示着“喜子”作为皇后的地位并不稳固。
当光绪帝迎娶“喜子”的同时,其他妃子也一同进入了后宫。慈禧安排侄女做皇后,一方面巩固了她娘家人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显然是想通过软弱的“喜子”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从而继续掌控实际权力。光绪帝心知肚明,虽然在慈禧面前谦恭有礼,但他对皇后却表现得冷淡,宠爱了其他妃子,尤其是珍妃。尽管慈禧曾为侄女“喜子”出谋划策,但“喜子”的宫斗能力极其有限,反而屡次被珍妃等人欺负。久而久之,慈禧对她失去了耐心。
珍妃被“卖官鬻爵”事件牵连,被慈禧当众斥责,这对清朝历史而言,几乎是前所未见的耻辱。胆小的隆裕皇后试图劝解,但因害怕过度晕倒。醒来后,她听到慈禧愤怒地宣称,从此不会再为光绪册立皇后。这时,光绪帝用充满愤怒的眼神看着她,仿佛在说:“你为什么不死了算了?”
一夜之间成为太后
由于丈夫的冷落与姑妈的轻视,隆裕的皇后生涯并不如意。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软禁,慈禧重新掌权。此时,隆裕更像是一个傀儡,权力的掌握始终未曾在她手中。光绪帝与慈禧相继去世后,隆裕带着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慈禧在临终前指定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25岁的载沣作为监国。隆裕一夜之间由皇后升格为皇太后,封号“隆裕”,并且开始实际掌控政权。
慈禧的遗诏规定,在重大事件中需由皇太后下达懿旨。这项决定实际上是给慈禧娘家人一个面子,而隆裕性格软弱,不具备决策能力,最终导致了清朝政局的进一步恶化。
亲手终结清朝
隆裕太后继续履行职责,但面对腐败的政府与混乱的局势,她心力交瘁。尤其是当袁世凯崛起并逐步取得军权后,隆裕对朝政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袁世凯以国家利益为名,实际却心怀自己的野心。最终,他通过逼迫隆裕太后,成功控制了政权。面对压力,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灭亡。
虽然清朝的辉煌已经褪去,但隆裕太后为清朝争取到每年400万两的优待,避免了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内战。她也因这一决策,获得了历史的尊重。
隆重的国丧
尽管历史记载中,隆裕太后的事迹并不显赫,《清史稿》对她的记载也只有短短1401字,但她亲自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使她成为了1912年中国最受瞩目的人物。孙中山与黎元洪等人也对她表示了高度的敬意,称她为“女中尧舜”,认为她的让步避免了一场血腥的内战。
隆裕太后的葬礼远远超出了常规的皇家丧礼,袁世凯命令全国降半旗并为其提供丧葬费用,数万民众自发参与了追悼会,甚至外国使节也为她降半旗。袁世凯的举动似乎为隆裕太后的历史地位画上了句号。
为何值得尊重
隆裕太后最终成为民国历史中的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物,原因在于她的悲剧命运和她身为权力交接者的历史作用。她作为一个软弱的女性,屡次受压,身世不幸,且在握权后并未做出恶行。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知天命,最终使得清朝得以有尊严地结束,而不是以战争和混乱收场。她的决策加速了中国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度的过渡,尽管她自己的人生充满不幸,但她的决定却为中国历史进程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