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灭亡至今已不过百余年,然而,关于清朝的很多误解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满族与汉族的地位问题上。许多人以为,清朝建立者是满族,所以满人地位较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普通的满族人与汉族百姓并无太大区别,都必须自食其力,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满族人缴纳的税收有些许减免。因此,许多人误解了满族在清朝的地位。
真正享有特权的,实际上是那些旗籍满人,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旗人”。这些人是清朝建立过程中的功臣子弟。清兵入关后,朝廷为了表示奖励与感谢,向这些有功之臣的后代授予特殊待遇,从而形成了后来著名的“八旗”。这些八旗子弟基本上不需要从事劳动,朝廷会定期发放俸禄,保障其生活无忧。实际上,很多八旗子弟甚至能依靠这些俸禄过上富足的生活。节假日期间,朝廷还会发放额外的补贴,据说每个八旗子弟从出生到去世,至少会消耗掉朝廷三千两银子。
那么,三千两银子究竟值多少钱呢?以当时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来看,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辛苦工作,扣除家庭的基本开支之后,如果能够攒下三两银子,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八旗兵虽然曾是英勇善战的勇士,但他们的后代在享受了几百年的优渥生活后,早已没有了祖先的英勇精神,反而变得懒散。每天他们的生活无非是闲逛、养宠物、享乐等,身上充满了纨绔子弟的气息。因此,现代人往往将八旗子弟与纨绔子弟、二世祖等同起来,指责他们缺乏奋斗精神。
然而,尽管八旗贵族在清朝社会中地位显赫,但与清朝真正的皇族——爱新觉罗氏家族相比,这个地位依旧微不足道。回顾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成员不过是努尔哈赤的六个兄弟和他们的22个儿子组成的小团体。随着清朝的建立,爱新觉罗氏家族迅速壮大,到了清朝末期,这个家族的成员已超过14万,而百年后的今天,爱新觉罗氏的后代人口已达到40万。尽管人数庞大,但这个姓氏的后代大多低调谨慎,许多人甚至选择隐藏自己的皇族身份。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就从不公开自己是爱新觉罗氏后裔的事情。
清朝的皇族通过血脉关系将家族成员分为两类:宗室和觉罗。宗室成员直接与皇帝有血缘关系,身份高贵,而觉罗则不一定是皇族血统,更多的是由皇帝赐予的名号。许多因战功或忠诚受到皇帝赏赐的功臣,如兵部尚书纳木泰,便被赐姓为觉罗,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很多有功之臣的常见做法。
无论是八旗子弟,还是皇室宗室成员,或是被赐姓觉罗的其他人,自出生起就享受到了朝廷的优待,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清朝灭亡后,这些依赖于皇朝庇护的人们的日子突然变得艰难。由于清朝已不复存在,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皇族子弟不得不与普通百姓一样自谋生路。有些人生活得较好,适应了新社会的变化,但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贫困,甚至有曾经的王爷因贫困到街头拉黄包车谋生。
清朝灭亡后,依照清帝退位时的优待协议,宣统皇帝仍得以居住在紫禁城,未完成的光绪帝陵墓继续由民国政府资助修建,此外,每年民国政府还会拨出400万两白银作为皇帝的日常生活费。隆裕太后为争取到这些优待条件已经竭尽全力,然而对于普通的皇族成员,优待条件则相对简单,主要是保障他们的私人财产和自由迁徙等。至于所谓的“为生活困难的王公设法谋生计”的条款,实际上并未带来实质帮助,这也解释了为何像克勤郡王晏森会因生计问题不得不去街头拉洋车。
那么,这些十四万余名清朝皇族成员,灭亡后的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如何谋生?很多皇族成员转行从事了警察、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职位在当时还是相对体面的,尤其对他们这样拥有特殊身份的人来说,凭借旧有的关系和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能够比普通百姓更容易进入这些行业。然而,虽然这些工作条件相对较好,但由于清朝灭亡,他们失去了高贵的身份,还面临社会的偏见和仇视。这种情况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曾经的皇族子弟也曾对百姓进行过压迫。为了避免社会的仇视,不少皇族成员改姓为金、肇、赵等汉族姓氏,其中启功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本姓爱新觉罗,乃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显赫一时的清朝皇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