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东吴的孙权俘杀后,刘备感到极度的痛苦与愤怒,决心动兵为关羽复仇以解心头之恨。就在这时,大将廖化勇敢地站了出来,指出关羽之死与驻守上庸城的刘封和孟达的见死不救息息相关,并请求刘备首先将这两人斩杀以示公愤。
刘封是刘备义子,原名寇封,跟随刘备征战多年来,为他立下赫赫战功。听了廖化的言辞后,刘备心中对刘封产生了杀意。此时,诸葛亮也为此出谋划策,他建议刘备派刘封去攻打孟达,无论胜败,刘封一定会返回成都,而届时便可借机将其除之。可惜,刘封一生忠心耿耿,未曾想在这个关键时刻竟无人为他辩护,最终抬头见了刀锋,被刘备处以斩首之刑,示众于世。
那么,刘备为何非得将刘封置于死地呢?表面上看,是因为刘封在关羽遇险时未能出手相救,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刘备对继承人问题的深深焦虑。刘封是刘备在没有儿子时所收养的义子,但随着刘备亲生儿子的出生,刘封的处境瞬间变得极为尴尬。尤其在刘备自封汉中王,并立亲生儿子刘禅为世子之后,刘封被调任到上庸城作为守将,这无疑表明了他和所有人,尤其是刘封自己,未来的继承权已经被锁定在刘禅身上。
尽管刘封没有对刘备的这一决定表示异议,但这仍无法消除刘备心头的怀疑与不安。刘封若不死,日后可能会给刘备的统治带来隐患,毕竟他是刘备最看重的长子,在军中也颇具威望。因此,关羽去世后,刘备便借机以见死不救作为借口,做出了要杀掉刘封的决定。当时,诸葛亮及其他大臣其实早已洞悉其中的深意,因而无人愿意为刘封求情。
实际上,刘封的死并非仅仅因为未援救关羽,他所背负的“刘备义子”的身份更加致命。如果刘封只是刘备的一名忠诚大将,或许他并不至于身陷绝境,甚至可能还有生路可逃。而这一点,刘封的战友孟达非常明白,他曾忠告刘封:“你的死期将至,还在执迷不悟。”可怜的刘封并未听懂孟达的警告,最终踏上了回成都的归途,遭到了刘备的斩决。杀了刘封后,刘备还假装悲伤,表达了对这位义子的悔恨,实际上他内心却是如释重负,毕竟这样一来,他完整地清除了亲儿子顺利继位的障碍。各位读者,你们认为这一切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