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朱元璋因发现明初丞相胡惟庸心怀叵测,愤怒之下将其除掉。胡惟庸的去世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的诞生,因为朱元璋在此后制定了一个规则,即永不再设丞相之职。丞相曾是古代朝廷中权力最大的官职,百官之首,丞相一旦废除,朝中便再无权力的中枢。为避免满朝文武群龙无首,朱元璋另辟蹊径,决定由孔氏家族的衍圣公来填补这一空缺。
朱元璋实施的策略是逐步提升孔氏家族的地位。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便邀请了五十五代衍圣公孔克坚来南京朝见。由于孔克坚身体欠佳,朱元璋决定让他的嫡子孔希学继承衍圣公之位。自此,孔希学和朱元璋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亲密交往。为了表达对孔家的重视,洪武七年,朱元璋特地颁布诏令,免除衍圣公的土地税。然而,朱元璋依旧觉得这还不够,他命令礼部查找汉、唐、宋三代如何优待孔家的历史资料,力图在他手下超越历朝历代,给予孔家更加厚重的恩宠。朱元璋不仅付诸行动,他的确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优待孔子后代的皇帝。
在与孔家的关系上,朱元璋极为尊重孔希学,始终称其为“孔承袭”。为了加深彼此的联系与友谊,他规定衍圣公每年都要到南京与自己叙旧。然而,尽管朱元璋认为这样可以加强彼此的感情,实际上,这让孔希学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每年从曲阜前往南京,他不得不沿着京杭大运河跋涉,虽然路程并不算遥远,但对一位年迈的衍圣公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身体负担,尤其随着年岁渐长,这段行程愈发成为他生命中的一大痛苦。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优待孔氏家族,一方面是因为他文化修养有限,想通过这个举措来彰显自己对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朱元璋深知儒家思想在稳固政权中的重要作用。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为衍圣公修建衙署,并且将孔府从孔庙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如今游览曲阜三孔时看到的孔庙与孔府的分开格局。若非朱元璋的这番安排,或许今天我们游览的只是“二孔”,而这个名字,显然是对孔子有些许不敬。
洪武十四年,衍圣公孔希学去世,朱元璋不仅亲自撰写祭文,还派遣使者前往曲阜祭祀孔希学。自此以后,每当衍圣公或其夫人去世时,皇帝都会亲自派遣使者前往祭祀,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礼节。孔希学去世后的第二年,孝慈皇后安葬于孝陵,而孔希学的儿子孔讷被召至京城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朱元璋亲自召见孔讷,见到他时大喜,甚至当众夸赞道:“孔讷真是圣人之子,应该继承爵位。”由于孔讷尚未满足三年守丧的规定,直到守孝期满一年后,朱元璋才正式为其加封。加封的仪式极为隆重,百官列阵,之后孔讷前往太学接受接待,太学的学官和两千多名学生列队迎接,场面震撼。此时,衍圣公虽然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但依旧在朝会时排在百官之首,等同于文官的最高地位。
朱元璋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孔家子的厚待。在朱元璋为孔讷定制的封号中,按照惯例,衍圣公的官阶应该为二品资善大夫,但朱元璋决定特别为孔讷定级为视一品,地位显著提升。这一切反映了朱元璋对孔氏家族的极大重视,尤其在洪武三年时,他明确表示要保留“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封号,尽管当时一些信奉武圣和亚圣的封号已被废除。朱元璋曾说过:“孔子善明先王之道,是天下的教师,非一时一地的功勋可比,封爵应该维持旧制。”
由此可见,朱元璋一生中对孔氏家族的多次恩封和优待,使他成为了历史上最为尊重和照顾孔子后裔的皇帝。
(参考资料:《孔子世家谱》《明史》《衍圣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