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征战四方、平定天下之后,内心深处始终在思索一个重大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能够让他老朱家延续千秋万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对皇太子朱标进行了严格而系统的教育,聘请了众多名师,希望未来的朱标能够成为一个明智而有德的君主。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的某一天,皇太子朱标突发重病,不幸去世,朱元璋深感丧子的悲痛,体验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碎与难以承受的痛楚。这一打击如同晴天霹雳,令朱元璋感到无比绝望,以至于他开始迷信有关命理的虚无之说,心里暗自猜测是否自己的命数不佳,才导致皇太子朱标在他之前离世。
因此,在同年的秋日,朱元璋特地下诏,号召全国上下寻找那些通晓命理的人,期望他们能为他解惑。此时,正在京城读书的太学生周敬心对此深感忧虑,他意识到朱元璋的这种转变可能会导致无谓的牺牲,便迅速写下了一篇数千言的奏章,恳请朱元璋不要将自己有限的经历寄托在这样一种虚幻的学问上。
周敬心在奏章中大致阐述如下:“我听闻一个朝代的国祚长短,他并不只是受历数之影响,更多的是要看一个统治者的德行。比如两汉时期的宽厚政策和唐宋时代的忠诚信仰使得它们的国家得以繁荣昌盛,相反,像秦朝、隋朝和五代这样的暴政之下,国祚很快便衰落。”
“如果陛下能够从汉、唐、宋三朝以及夏、商、周三代中汲取精华,那么大明就无需担心无法延续千秋万代的盛业。”
“然而,现今的陛下您虽有雄才大略,神武威震,但在宽厚仁义方面尚显不足。我听说陛下您常年征兵远行,试图寻回那块早已失落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源自楚平王时期,由著名工匠卞和雕琢而成,到秦朝正式命名为玺。它在后来的代际传承中,经过波折流转,在后唐之际因石敬瑭的叛乱而被潞王焚毁。”
“之后,石敬瑭又用普通玉石仿制了一枚伪造的传国玉玺,而在他灭亡后,被辽人俘获。辽朝灭亡后,玉玺曾一度遗失在桑乾河,最终被元世祖所得。因此陛下您所苦苦寻觅的,或许不过是石敬瑭所造的赝品。”
“我们要清楚,在夏、商、周这些朝代时期,他们并没有所谓的传国玉玺,然而,他们的国祚依然远比汉、唐、宋持久,因为他们用仁德作为统治的根基,将百姓的福祉视作最高的国玺。”
“所以,大明朝真需要那块传国玉玺吗?只要陛下以仁义为本,真心关心百姓,就无需担忧国祚会短暂!”
在这篇充满激昂与关切的奏章中,周敬心还表达了更多的直率与忠诚。然而,朱元璋在阅读后,竟出乎意料地没有表现出愤怒,亦未给予称赞,只是冷静地回应:“我已阅你的奏章。”但这短短的几句语气严肃的话语,未带有任何情感,令周敬心感到多了几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