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记载,大禹成功治水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归心。他的声望因此迅速攀升,成为当时的英雄。舜帝的儿子们并未展现出过人的才干,令舜帝深感失望,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大禹。舜帝去世后,大禹守孝三年,深受人们敬重。在诸侯的支持下,大禹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定都阳城,国号“大夏”。
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严,大禹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举动:“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他熔化了天下各地诸侯献上的各种金属,铸造了九个巨大的铜鼎,并将它们陈列在阳城宫殿外,这一举措象征着九州在大禹的治理下,国家统一繁荣。从此,九鼎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像“问鼎中原”和“定鼎河山”这样的词语也随之产生。
然而,遗憾的是,九鼎并未一直完好无损。随着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战争,它们未能保存下来。史书记载称,“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到战国后期,九鼎的下落成了一个永恒的谜团,没人知道它们的具体所在。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自认为功绩可与三皇五帝比肩,便想模仿大禹的做法,将九鼎陈列在咸阳宫外,彰显大秦帝国的辉煌。为此,秦始皇花费了大量时间寻求九鼎的下落,尽管一开始没有得到确切的信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秦始皇终于得知了九鼎的可能下落:“鼎没于泗水彭城下”,也就是说,九鼎很可能沉没在泗水彭城一带。
秦始皇是一位实用主义者,他马上派人前往泗水寻求九鼎。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他来到了泗水彭城,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河神保佑,并动用了千人深入水中寻找九鼎。尽管他发动了几千人的搜寻,但最终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令人失望。
在《水经注》这本著名的古代地理与水利学巨著中,也记载了泗水捞鼎事件。尽管这与《史记》的记载略有不同,过程却更加详尽。书中提到,当时水下确实发现了一个大鼎,百姓们将绳子系在鼎上,准备将它拉出水面。然而,在拉扯过程中,“龙齿啮断其系”,使得这次打捞行动失败。根据记载,似乎有一条“龙”出现在水中,将绳子咬断,导致了打捞的失败。
然而,龙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显然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如果《水经注》的记载属实,那么打捞失败的原因应该是某种水生动物的干扰,这种动物看起来可能像传说中的“龙”。经过分析,专家们认为这种被误认为“龙”的动物很可能是一种类似扬子鳄的淡水鳄鱼。
扬子鳄今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但在远古时期,它们的分布范围要比现在广泛得多。考古学家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出一件有着4000年历史的珍贵文物——“丁陶鼍鼓”,其中的骨板正是扬子鳄的骨骼部分,证明了古北方地区也曾有扬子鳄的存在。因此,古代泗水流域很可能存在这种淡水鳄鱼。
此外,泗水流域的地理面貌也与今天大不相同。在唐代以前,泗水曾经流入长江。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便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扬子鳄完全可能顺流而上,进入泗水流域。综合各种因素来看,水中“龙”的形象,很有可能是扬子鳄被古人误认为是神话中的龙。
参考资料:《史记》《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