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并没有明确表示要放弃荆州,诸葛亮也从未说过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如果用这个来对比卧龙凤雏的高低,实在缺乏说服力。
庞统与诸葛亮都是当世少见的英才,二者的能力几乎不分伯仲,因此将庞统与诸葛亮相比,认为庞统逊色许多,我并不认同。
庞统和诸葛亮是刘备阵营中的左右军师,他们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庞统擅长军事战略,而诸葛亮则更为精通治国理政。
庞统原本是孙权麾下的一名郡县功曹,在孙权那里未能得到重用,最终投靠了刘备。遗憾的是,刘备一开始并未识破庞统的真正才华,仅将他任命为一个小县令。直到鲁肃发现庞统的潜力,才写信给刘备建议,将庞统调到治中或别驾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才能。此时刘备的眼光依然不及鲁肃,不过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强力推荐下,庞统终于得到了刘备的重视。
此后,刘备逐渐改变了之前对庞统的轻视态度,与庞统商讨军国大计,甚至将他任命为治中从事。不久之后,庞统与诸葛亮一同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若庞统本身没有卓越的才智,恐怕很难脱颖而出。
在刘备集团中,诸葛亮的角色至关重要。他是刘备集团亟需的战略规划师。刘备早期四处征战,不断遭遇失败,一直处于困境之中。自从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后,刘备的困境才得以解决。诸葛亮不仅为刘备规划了战略目标,还为未来的行动制定了详细方案,帮助刘备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庞统从未说过荆州是累赘
在《九州春秋》一书中,庞统曾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有人通过这番话解读庞统认为荆州是累赘,然而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实际上庞统只是描述了荆州所处的艰难形势,并非说要放弃荆州。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三方瓜分,曹操占据了长江上游的南阳郡,孙权占据了长江中游的江夏和南郡,而刘备则控制了中下游的四个郡(长沙、零陵、武陵和桂阳)。荆州不再是刘表时期远离中原的避难之地,而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它成为了三方争夺的焦点。庞统所说的“荆州荒残”是对其当时困境的真实写照,绝非意味着要放弃。
庞统的核心意图是看重益州的潜力。益州的经济富足,人口众多,且未经历大规模战乱,正是一个可以借力壮大的地方。通过这块宝地,刘备能够集结力量,谋取大业。
诸葛亮也从未说过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的关键。事实上,在诸葛亮的眼中,荆州与益州的重要性相当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两路北伐的战略规划。一路由荆州的军队出兵,另一路由刘备亲自带领益州的军队进军秦川。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荆州与益州两路并进,才有可能最终取得胜利。
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中的经典表述: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诸葛亮认为,荆州的地理位置独特,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则是能够让刘备集团壮大实力的沃土。因此,他建议刘备首先争夺荆州,以此为跳板,再图益州,最终实现北伐之计。诸葛亮的战略布局中,荆州与益州同样重要。
庞统与诸葛亮是互补型的人才,刘备的用人之道一视同仁
庞统投靠刘备之前,诸葛亮已经是军师中郎将。庞统加入刘备后,刘备也任命了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为何刘备会这样做呢?
因为诸葛亮负责提出战略规划,而庞统则是实现这些战略的核心人物。庞统的加入为刘备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根据《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是第一步,随后要西取巴蜀,进一步扩展势力。庞统的加入帮助刘备完成了这一初步目标。
庞统的官职变化也体现了刘备的战略布局。军师中郎将不仅是谋士,还是统帅有兵权的将领。设置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刘备要分兵两路,按部就班地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
最终,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图谋益州,而诸葛亮、关羽等人负责守卫荆州,稳固后方。这两项任务同样重要,因为没有可靠的后方,进攻益州的行动就无法顺利展开。
庞统与诸葛亮都是战略家,他们各自的才能互为补充。正因为有他们的共同努力,刘备的事业才得以稳步发展。
结语:庞统提出的荆州荒残,谋取益州作为大业的根基,完全是基于当时的形势分析,并非表示放弃荆州。同样,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两路北伐,也展现了他对荆州与益州同样重要性的战略认识。庞统与诸葛亮都是极为出色的军事谋士,二者各具优势,难以分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