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好奇,关羽和张飞这样的武将,起初分别只是卖枣和杀猪的普通人,为什么他们能够英勇善战,助刘备三分天下呢?
实际上,关羽和张飞卖枣和杀猪的说法,源自《三国演义》,但这只是他们的副业,并非他们的真实背景。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的出身。
首先来看关羽:
关羽,字云长,原名长生,来自河东解人。据史书记载,他年轻时曾因杀害一位豪门大户而流亡,在流亡生涯中,有可能是卖枣为生。后来,他投奔了刘备,成为了刘备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再看张飞:
张飞,字益德,出生在涿郡。他在年轻时与关羽一同追随刘备,由于年龄最小,被称为三弟。关羽比张飞年长,关系亲密,二人一起并肩作战,成为了刘备的忠实部下。
在我们常见的印象中,这两位英雄一直是武艺高强的勇士,似乎没有太多文化修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关羽其实非常喜爱阅读《左氏春秋》,清朝考古学家在关羽的墓碑上发现,关羽不仅精通《易经》,还常以《春秋》教导他的子孙。而张飞则以书法和绘画见长。虽然影视作品中常把他演绎成满脸胡须的壮汉,但他其实心思细腻,尤其擅长画美人。
有一次,张飞被封为新亭侯。在喜悦之中,他打造了一把刀,并在刀柄上刻下铭文,展示了他的书法才华:“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文武并不分家。即使是边郡出身的关羽和张飞,家族背景并不显赫,他们也能像那些名门望族的子弟一样,学习文化和武艺,以期报效国家。
那么,关羽和张飞的武艺究竟如何呢?我们现今看到的功夫,很多来自武术学校、少林寺的表演或街头杂耍。那些与真正的战斗技能并无太多关联。真正的武艺,注重实战,注重应对敌人的刀剑、马匹和弓箭。这种功夫不仅要求能攻能防,还要具备极高的反应能力和耐力。
然而,天赋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些人天生适合战争,而关羽和张飞正是如此。特别是在边郡那样常年与鲜卑、乌桓和羌人对抗的地区,儿时耳濡目染,早早就培养了他们的战斗本能。再加上他们的天赋,关羽和张飞才能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勇气与能力。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卖枣、杀猪的普通人不止关羽和张飞。很多看似平凡的人,也能凭借天赋和机遇,在激烈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命运的博弈,运气、勇气和智慧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例如,金朝的创始人完颜阿骨打,原本生活在原始状态的东北大地,他的家族并未拥有任何文化传承。但当他选择反抗辽国并以武力回应时,成为了无敌的将领,快速征服辽国,甚至让宋朝的将士感到恐惧。虽然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接触过兵书,但他凭借天赋和勇气,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关羽、张飞、完颜阿骨打等人并不是孤例。正因为他们敢于拼搏,敢于冒险,他们才能通过战斗从平凡人到英雄的蜕变。
古代的许多名将,往往出身贫寒,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就像刘邦、朱元璋、韩信等人物,他们的成就与他们所处的乱世背景密不可分。像刘邦的手下大将韩信,原是贫困的平民,甚至因贫困而无法安葬母亲。若没有乱世,他或许也会默默无闻。又如彭越,原是打渔为生,最终成为楚汉争霸中的一员猛将。
这些故事充分证明了历史中的英雄,很多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勇气,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就像现代剧集《鱿鱼游戏》中的角色,普通人在死里逃生后,最终成为胜利者。
同样,刘备和朱元璋这些人物,尽管出身低微,也依靠自己的坚韧和智慧,最终成为一代帝王。刘备曾贩履织席,朱元璋曾是叫花子,他们的奋斗与历练,正是造就了他们最终的伟大。
因此,关羽和张飞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天赋和勇气的重要性,更强调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道理:无论出身如何,英雄总能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书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