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去世,而他并未留下子嗣。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向太后(即神宗皇后)与宰执大臣们聚集商议继位之事。宰相章惇提出,按照礼法与律法,应当立哲宗的母弟简王赵似继位。然而,向太后坚决主张,由于自己未能生育,且神宗诸子皆为庶子,应当依长幼次序继承。但哲宗的长弟申王因患有眼疾而无法继位,于是次位的端王赵佶便成为了继位的合适人选。此提议遭到章惇的反对,章惇甚至直言赵佶性格轻佻,不适合担任天下之君。然而,向太后坚持立端王赵佶为帝,枢密院事曾布对此表示支持,认为章惇未与众人商议过,太后的圣旨非常明晰。执政官蔡卞和许将也纷纷附和,最终赵佶被推上了皇位,成为后世所称的昏君——宋徽宗。徽宗的即位,标志着北宋走向了最终的灭亡。
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仍然主导国家政务,行使实权。作为一位保守派人物,向太后希望避免政局像元祐年间那样发生剧变。因此,章惇和蔡卞称赞神宗改革的政事,章惇更是说:“神宗的政事如此,若无突发变化,将会长久安稳。”然而,向太后回应说:“你们都是神宗的旧臣,更要辅佐皇帝,官家的性格勤勉,一定能够继承神宗的治国理政。”她的态度表明她希望延续神宗的政策。
不过,刚刚走完这场政治斗争,徽宗的即位问题又引发了新的争论。此次争议集中在如何处理哲宗的丧事以及如何尊重哲宗皇后刘皇后的礼仪问题。太常少卿曾旼大胆提出,应按宋太宗当初夺位后的礼仪来处理,意味着对哲宗亲政的权威进行某种否定,遭到了宰相章惇的严厉批评。曾旼回应时,毫不退让,表示这并非失职。于是,章惇为首的改革派展开反击,主张不应照搬宋太宗当年的处理方式,应该更高规格地对待哲宗及其皇后刘皇后的礼仪。章惇引述神宗曾提到,宋太宗对待孝章皇后的礼遇过于简单,应对哲宗和刘皇后以更加尊敬的仪式。最终,向太后认可了这一建议,决定以较高的礼仪处理哲宗和刘皇后的事务。
这些权力斗争表面上改革派似乎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向太后继续在其政治决策中展示了保守派的倾向。她在接下来的任命中,既任命了保守派的韩琦之子韩忠彦为吏部尚书,也提拔了改革派的李清臣为礼部尚书。二月,韩忠彦与改革派的黄履被提升为执政官,这一安排反映了向太后在权力平衡中的微妙态度。大同年四月,韩忠彦升任右相,而蔡卞则在五月被贬至地方。保守派官员逐渐得到重用,文彦博和司马光等三十三人也恢复了原职。
向太后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之后,最终在七月将政权还给了徽宗。九月,章惇因反对徽宗即位而被罢免,保守派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十月,右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则由知枢密院事晋升为右相。新旧两派的争斗愈发激烈,许多官员认为元祐和绍圣年间的政策都存在问题,应该调和矛盾,消除成见。徽宗提出“本中和而立政”的理念,意图通过政治改革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表达这一立志,他决定将翌年改为建中靖国元年。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向太后去世,保守派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背景。同年十一月,邓洵武提出“绍述之说”,劝说徽宗继承神宗的改革志向,继续推进新法。邓洵武还献上《爱莫助之图》,并建议将蔡京推荐为宰相,这一提议得到了徽宗的认可。徽宗决定改年号为崇宁,以示他继承神宗改革的决心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