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8年,63岁的信国公汤和特意找到了朱元璋,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隐含深意的请求。当两人聊得正热络时,汤和忽然说道:“臣年事已高,力不能再上阵杀敌,愿辞去官职,回乡安度晚年,给未来安葬留下一个安宁之所。”朱元璋听后极为高兴,随即解除汤和的兵权,并命人在中都凤阳为汤和修建府邸。
那时是1388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已经61岁,位居帝位已长达21年。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步入正轨,局势较为稳定,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众多将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人已经不再活跃。比如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中,许多功勋将领因此丧命,涉案的死者多达三万余人。
一个案件能牵连如此多的生命,背后显然并非单纯的个人傲慢,而是反映了朱元璋对权力的不信任与猜疑。胡惟庸案中的谋反指控,恰恰击中了功臣的脆弱环节,也体现了朱元璋想要清除手握兵权的将领,以防范他们威胁到自己统治的意图。汤和深刻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也意识到,朱元璋心中对于功臣是否会威胁自己有着深深的戒心。虽然汤和在当时相对低调,未与像胡惟庸这样骄横的势力结党营私,然而他依旧敏锐地察觉到,朱元璋的野心正通过各种手段清洗掉那些握有兵权的元勋。
汤和因其为人低调、处事谨慎,始终未被牵连,而朱元璋也对他有所青睐。在朱元璋封赏功臣时,许多将领心有不甘,认为自己功劳显赫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汤和虽然功勋卓著,也并未因封赏而感到不满。当时,汤和在得知部下因封赏不公而去宫中闹事时,便赶忙前去向朱元璋请罪,展现出他的高风亮节,这也让其他将领在看到汤和的榜样后,不再争斗,顺从安排。
实际上,汤和早已看透朱元璋的用意,意识到他在故意打压功臣,通过这种方式来震慑其他不满的将领。只要汤和自己不激烈反应,局面便能平稳过渡,而朱元璋对于汤和的做法也极为满意。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功臣开始不务正业,沉迷享乐,然而汤和却始终保持着严谨的作风。在战事发生时,他主动请缨,随即率领大军出征;而在没有战事时,他便在中都、临清、北平等地操练兵马,修缮城墙,保持军队的战备状态。实际上,汤和这样做,既是为了避开京师的政局纷争,也是为了明哲保身,远离宫廷中的党争。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终于给了汤和应得的待遇,封他为信国公,每年俸禄三千石,并赋予他参与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能够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是一种极为殊荣的职权,而汤和对此并未表现出丝毫的骄矜。《明史·汤和列传》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他对待国事非常谨慎,始终保持低调,不会将任何关于国事的讨论泄露给外人。他深知与朱元璋之间的默契与微妙关系,这使得他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
到了洪武十四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出征塞外,凯旋而归;洪武十八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随楚王征讨并擒获蛮族四万人,俘获蛮首领而回。然而,之后的几年里,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再无重大战事,汤和敏锐察觉到朱元璋想要收回兵权,逐渐将他逐出军权,自己也意识到是时候功成身退了。
《明史·汤和传》记载:当时,帝年事已高,天下太平,魏国、曹国等重臣都已经退役,朱元璋并不想让将领们继续把持兵权。在这种背景下,汤和在和朱元璋的对话中,平和地说道:“臣年老体弱,已经不堪再任重任,愿回故乡安度晚年,给我的骸骨找一处安身之所。”听到此话,朱元璋大喜,随即决定解除汤和的兵权,并为他修建府邸,提供丰厚的生活保障。
然而,汤和深知仅仅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并不足以让朱元璋真正放心,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聪明的举动,以保全自己。汤和效仿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了表明自己远离权力斗争,主动“自污”,大量纳妾,以示自己年老色衰,不再追求权力。郭子仪当年为了消除皇帝的猜疑,特意向皇帝索取六位美女,并在王府中大肆宴乐,以此示人自己已经不再关心权力。
汤和则更加激进,纳了整整一百位妾侍,每日在他新建的府邸中尽情享乐,装出一副乐不思蜀、无心政事的模样。这一做法,成功让朱元璋放下了戒心,彻底不再怀疑他会图谋不轨。凭借这份极具智慧的隐忍与算计,汤和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为后代奠定了显赫的家业,使得他的子孙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享受了荣耀与富贵,直到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