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贤在心灰意冷之下,选择投降清朝,带着七万兵马和三座城池向曾国藩投降。他在投降时深刻剖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诸侯王过于关注个人利益,导致各自为政,朝廷失去了凝聚力。对于古隆贤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投降,而是对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内部分裂的深刻反思。
太平天国后期,确实有许多将领选择投降清朝,但出身两广的“老兄弟”们往往不轻易屈服,即使他们清楚大势已去。像谭绍光、陈得才、赖文光、蓝成春、梁成富、范汝增等人都没有选择投降。那么,两广的“老兄弟”们到底有没有投降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大多数人并非因被清军包围,而是被自己人伤透了心,最终走上了投降的道路。古隆贤的投降正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古隆贤,原籍广东,六岁时便失去了父母,之后他独自来到广西,靠打铁为生。1851年,他参与了金田起义,跟随起义军北上,尽管他的表现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历史记录也不多。但到了1856年,随着西征战事紧张,杨秀清派遣古隆贤率领6000兵马增援武昌,与湘军交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古隆贤虽然被炮弹击中左腿,但仍然坚决不肯撤退。不久后,韦俊与古隆贤联手设伏,成功击毙了湘军的创始人罗泽南。罗泽南在湘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曾国藩、胡林翼等人,足见其影响力。
然而,好景不长,天京事变爆发。由于韦昌辉的滥杀无辜,导致韦俊的处境变得艰难,且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来援救武昌。韦俊最终决定放弃这座城池,转战皖南、江西,而古隆贤、赖文鸿、刘官芳、黄文金等人,成为了他的部将。尽管韦俊坚持抗清,拒绝清朝的招抚,表现出坚定的意志,但洪秀全却无法容忍他,派遣杨辅清去皖南挑起冲突。韦俊不愿内讧,最终选择带兵放弃池州,投奔李秀成。然而,陈玉成和杨辅清却封锁了长江,切断了韦俊的退路,双方在和州爆发激战。
无奈之下,韦俊选择投降了胡林翼。与此同时,古隆贤不甘心投降,决定和黄文金、赖文鸿、刘官芳一道夺回池州,继续效忠太平天国。尽管古隆贤等人的行动并未得到太平天国的应有回报,洪秀全虽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但也并没有给予他们发展的机会,反而处处设障,令他们感到窒息。
皖南地区贫瘠,但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南京的后路,因此成为清军重点攻击的目标。为了在皖南立足,古隆贤等人攻占了建德、休宁、旌德、太平等地,但在此过程中,他们又与杨辅清发生了矛盾。杨辅清认为皖南是自己的领地,应该听从他的指挥,而古隆贤则在湘军的压力下,夺回了杨辅清失去的城池。当他准备在此地稍作休整时,却被杨辅清派人赶走,再次遭遇挫折。
到了1860年,李秀成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略,奔袭杭州,调动江南大营分兵,古隆贤等皖南将领积极配合行动。然而,在江南大营被摧毁后,皖南的将领却未能分享战果,无法参与东征江浙,继续留守在贫瘠的皖南。这时,李秀成已经独揽江浙,并且拉拢了翼王的势力,皖南的兄弟们只能无奈屈从。
在与清军的反复血战中,古隆贤等皖南将领拼尽全力,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1862年,李秀成在江浙取得了显著成就,而湘军则集中进攻皖南,威胁太平军的后路,并确保了自身粮食运输线的安全。皖南地势贫瘠,粮草补给困难,装备简陋,古隆贤不仅与清军奋力拼杀,还面临杨辅清的重重刁难,生死难测。
在这种情况下,古隆贤最终选择了投降。他献出了旌德、太平、石埭三座城池,带领七万兵马投降清朝。清朝将古隆贤的部队分散,只留下少数几千人,并授予他游击军职。对于古隆贤来说,投降不仅是结束战斗,更是一种心力交瘁后的放弃。他选择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广东惠州,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养育了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安度晚年。
古隆贤的投降,揭示了太平天国的痛苦和无奈。他认为,诸侯王们过于关注个人利益,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小天地”,缺乏大局观,导致整个运动分崩离析。作为两广的“老兄弟”,古隆贤自从跟随韦俊起义后,始终在队内受到内外的压力,最终走向了投降的道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