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身边工作,常被形容为“伴君如伴虎”,意味着在皇帝身旁做事就如同把命系于绳索之上,一不小心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即使是脾气再温和的皇帝,也难免会有怒火中烧之时,而这个时候,随时可能因一点小事而引发暴怒,甚至动辄决定杀戮。而在明朝历史上,有一位堪称命大之人,他就是李时勉,尽管他多次得罪了几位明朝皇帝,却能够历仕四朝,最终安然度过晚年,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时勉从小便以刻苦勤奋著称。记得冬天寒冷时,他常常将自己的双脚包在棉被里,放入桶中以抵御寒冷,依旧不放松自己的读书。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永乐二年终于考中进士,进入文渊阁,并参与了《明太祖实录》的编撰工作。
然而,李时勉虽为一位如此勤奋的人,却也因此得罪了几位明朝的皇帝。首先,他得罪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李时勉向朱棣上奏,提出了关于迁都的问题。朱棣已经下定决心迁都至北京,并且新都已经建设完成。然而李时勉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北方边境的部落不会欢迎这种迁都计划,这无疑触怒了朱棣。尽管如此,朱棣决定先听取李时勉的完整建议,待看过后,竟发现其中不乏中肯的观点,最终怒气消散。
然而,李时勉仍遭到了诬陷,最终被关押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大学士杨荣认为李时勉才华出众,不该被如此对待,于是亲自为其求情。朱棣最终决定放人,李时勉也因此得以恢复职务。
接下来,李时勉又因言辞直率触怒了明仁宗朱高炽。尽管朱高炽素来仁慈宽厚,但他也无法容忍李时勉的直言不讳。一次,他召李时勉入宫问话,不料李时勉竟与皇帝发生了争辩,朱高炽大为震怒,命令用金瓜打击李时勉,致使李时勉肋骨三根断裂,几乎命丧黄泉。第二天,李时勉再次上疏辩解,结果被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牢。幸好,锦衣卫千户为报恩偷偷为他找来医师,才让李时勉保住了命。其后,朱高炽气愤至极,曾打算处置李时勉,但当晚便不幸驾崩,李时勉再次逃过一劫。
李时勉没有因此消停,又因与明宣宗朱瞻基的矛盾,险些丧命。朱瞻基听闻李时勉曾顶撞先帝,怒不可遏,命令将其捆绑处死。但在李时勉亲自辩解后,朱瞻基的怒火渐渐消散,最终不仅宽恕了他,还称赞其忠诚,赋予了他重任。
但李时勉最终并未能安然无恙。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李时勉渐渐获得了青睐,仕途似乎有了光明的前景。然而,由于李时勉在接待权臣王振时不够恭敬,再次与王振发生了冲突。王振因此怀恨在心,伪造圣旨企图报复李时勉,幸得朝中许多人力保,朱祁镇才知情后及时制止,最终李时勉才免于一劫。此后,李时勉屡屡得到朱祁镇的宠信,曾多次请求辞官未果。
直到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李时勉深感悲痛,曾上书请求组建军队以救国。最终,当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后,准备为李时勉颁发褒奖令时,李时勉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成化五年,李时勉被追赠为礼部侍郎,谥号“忠文”。
李时勉虽然屡次得罪皇帝,但最终却能活到晚年,名留青史,这既有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也有运气的成分。正是因为遇到了几位明智的皇帝,如朱瞻基、朱祁镇等,才让他多次化险为夷,成功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危机。若换成其他更为专制的君主,李时勉早已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