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许多成语与战争息息相关。提到孙膑,常常会联想到“围魏救赵”;提到赵括,大家会想到“纸上谈兵”;提到项羽,则会想起“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等成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战役和战争故事成为成语的来源。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场传奇战役,也成为华夏军事史中的经典,并且创造了三个耳熟能详的成语。
这场战争的参战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一方是超过80万的大军,而另一方只有8万人的“小分队”。尽管如此,历史上总不乏少数精锐战胜多方敌人的例子,而这场战斗就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关键一战。战斗发生前,短命的西晋已灭亡,胡族侵略北方,晋朝的皇族后裔和士大夫们纷纷逃往南方。
于是,东晋崛起。公元352年,氐族人苻健登基称帝,定都长安,并屡次击败试图北上的晋军,稳固了自己的势力。然而,苻健去世后,苻坚继位。苻坚是个雄心勃勃的统治者,他聘请了许多汉族名臣,其中王猛更是被他称为自己的“孔明”。在王猛等汉臣的辅佐下,前秦的国力越来越强盛。
苻坚认为北方局势已完全平定,南下征战东晋势在必行。尽管王猛临终时劝阻他不要轻举妄动,称南下时机未到,苻坚并未听从。他依然带领着80多万的军队进攻东晋,但他忽略了许多关键问题。首先,他的军队中有许多胡族人以及被迫投降的汉族民众,指挥如此庞杂的队伍成为了巨大的难题。更糟糕的是,苻坚的部下如慕容垂等人,不断在他耳边劝说,导致了赏罚不明、军心不稳。此外,苻坚北征的成功全靠武力,而一旦疲于奔命,军心动摇,士气低落。苻坚的唯一战略是依靠兵力优势,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战术布局。
而东晋方面,谢安、谢玄等主战派则全力以赴,精心布阵,组织了战斗力强大的北府兵,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甚至苻坚军中投降的汉族官员,也悄悄将苻坚军的动向泄露给了谢玄,这大大提升了东晋军队的信心。苻坚对此一无所知,他信心满满地在出征前说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他相信自己拥有庞大的军队,即使将每个人的马鞭丢入长江,也能使长江断流,因此东晋根本不足为惧。
然而,战斗开始后,苻坚的先头部队遭遇了惨重失败。他急忙登上高地观察战况,结果看到了令人心惊的一幕:东晋军队阵容整齐,旗帜飘扬,战船遍布江面,远处的草木轻轻摇动,似乎也藏着大量兵力。这使得苻坚产生了疑虑:难道东晋的兵力并不止8万?于是他决定趁东晋军队渡江之际,发起突袭。
面对东晋军队要求他退后开辟战场的请求,苻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岂料,东晋军中暗中安排的内应在前秦军中高声喊道:“打败仗啦!快逃啊!”由于前秦军本已心虚动摇,这一声喊声彻底打破了前秦的军心。接着,前秦军队溃散,东晋军乘势追击,70多万秦军或死伤,或四散逃命,剩下的仅有3万余人。苻坚眼见大势已去,不敢再恋战,匆忙带领残兵撤退。逃亡途中,士兵们听到风声呼啸,天空中的鹤鸣声也让他们惊慌失措,误以为东晋军队追杀上来,吓得他们日夜狂奔,直到回到北方时,原本的80万大军已缩减为不足20万。
这场以少胜多的关键战役,不仅改变了南北朝的历史进程,还衍生出了三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