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我国解放军的步伐不断推进,国民党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解放军先后解放了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百万雄师跨越长江,迅速攻占上海和南京等重要地区。江浙沪一带是国民党的大本营,解放军的进军无疑给国军的高级将领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新的打算。
其中,宋希濂和胡宗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二人密谋出一个“完美”的逃亡计划,希望为自己和部队寻找一条生路。然而,当这个计划被告知蒋中正时,却被他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事后,宋希濂在晚年时回忆道:“如果当时不是老蒋否决了这一计划,后果实在难以想象。”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什么样的,对中国来说又是怎样的幸事呢?
宋希濂生于1907年,那个年代正是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旧社会的秩序逐渐瓦解,而新兴的革命浪潮也如火如荼地席卷全国。这个时期“乱世出英雄”,也正是造就了不少历史人物的时代。宋希濂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富裕农家,家境殷实,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希濂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认为读书比从事农耕更为重要,因此在他年幼时便将他送入私塾学习。父亲更是自小就教导他识文断字,奠定了他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早期的学习,宋希濂在这片革命风潮汹涌的土地上,意识到只有投身革命,才能寻找到救国的出路。
黄埔军校的成立深深吸引了宋希濂。为了加入革命,他毫不犹豫地南下报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和学识磨练,宋希濂的军事才干和革命理想逐渐成熟,并与陈赓等我党的将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5年,陈赓将宋希濂引荐入党,但在中山舰事件后,宋希濂由于政治原因暂时脱离了党组织。从那时起,宋希濂走上了与陈赓不同的道路,开始随蒋中正参战。
在北伐战争期间,凭借一系列的军事成绩和在黄埔军校的优异表现,宋希濂迅速崭露头角,担任了二团二营四连的上尉连长。北伐战争初期,国军势如破竹,迅速夺取了大半个中国的领土。然而,蒋中正随后发起了政治上的清洗,发动了政变。国内陷入白色恐怖,蒋中正开始大规模抓捕和迫害共产党人员,给我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段期间,宋希濂也曾参与了不少抓捕活动,并且在一次行动中抓到了中共地下党员瞿秋白。
虽然宋希濂一度对瞿秋白敬仰有加,试图劝说他加入国民党阵营,但瞿秋白坚决拒绝。面对蒋中正的命令,宋希濂最终不得不将瞿秋白交给国民党处理。蒋中正下令处决瞿秋白,尽管宋希濂内心不忍,但仍然执行了这一命令。多年后,宋希濂回忆时表示:“这成了我一生中的遗憾。”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宋希濂被派往上海参与淞沪抗战。1937年8月,日军在占领上海虹桥机场后,紧接着对我军发动了进攻。宋希濂所率的36师迅速抵达上海,并参与了淞沪战役。尽管国军的兵力较少,但经过几天的激战,宋希濂带领的36师成功夺回了汇山码头,迫使日军撤回战舰,这一战让宋希濂声名鹊起,也打破了日军原本的“以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解放战争爆发后,解放军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胡宗南所率领的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部队被解放军击溃。作为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接到蒋中正的命令,要他保卫四川。于是,他立即部署,并飞往重庆向军政长官张群索取军需。然而,就在宋希濂准备前往重庆时,胡宗南主动联系他,邀请他前往汉中商议。两人商讨国民党的未来,认为当前的局势已是山穷水尽。
在汉中会议上,宋希濂提出了一个“退守滇缅”的计划,计划是将国军的精锐部队转移到滇西地区,若无法守住云贵川,则撤退至缅甸,做好随时反攻的准备。宋希濂之所以提出这个计划,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中曾驻守昆明,对滇缅地区的地形和作战条件非常了解。胡宗南对这个计划表示赞同,计划即将提交给蒋中正。
然而,蒋中正对这个“退守滇缅”的计划大为不满,他怒斥道:“你们只想着逃跑,不想拼死一战,难道不感到对不起党国吗?”蒋中正的否决,使得宋希濂和胡宗南的计划未能实现。随后,解放军的攻势愈加猛烈,几个月内,四个省被迅速解放,蒋中正最终带领国军溃败撤退台湾。
如果宋希濂和胡宗南的计划得以实施,那么滇缅地区将可能成为我国的巨大隐患,扰乱边境的治安,给新中国的建设带来不小的麻烦。老蒋的否决决定,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中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