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10月,清廷驻法国公使裕庚之子,四品道员、驻法公使二等秘书馨龄,在法国与同龄的法国钢琴教师吉纳维芙结婚。吉纳维芙是位法国钢琴教师,与馨龄一样,年龄相仿。馨龄是大清正白旗的汉族八旗子弟,拥有正宗的八旗血统。1899年,裕庚作为大清驻法公使,带着家人来到法国定居。馨龄也在那时和吉纳维芙相识,并渐渐发展出感情。
两人在交往过程中,不顾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压力,坚定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在法国,他们在最为时尚的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关于馨龄的报道也从单纯的“大清驻法公使裕庚的二儿子”逐渐演变为“中法联姻的象征”“大清外交官”“二等秘书”以及“皇家旗军高级军官”等等,虽然这些职称并非清廷正式的官方职务,但可能是当时媒体为了渲染这场具有象征意义的中法婚姻而附上的称谓。
1903年1月,刚刚步入婚姻殿堂两个月的吉纳维芙,决定放弃自己在法国的事业,随同馨龄一同返回北京。婚后不久,吉纳维芙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也从“吉纳维芙”转称她为“馨龄太太”,这象征着她开始完全适应和融入中国文化。
然而,虽然婚姻的开始充满了浪漫与梦想,但随后的生活却渐渐显现出了两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馨龄与吉纳维芙的婚姻并不像最初那样和谐美满。随着时间推移,曾经充满激情与浪漫的馨龄,逐渐变得粗暴且大男子主义。在家庭生活中,他对吉纳维芙的自由产生了严格的控制,甚至不允许她单独外出。作为一位曾在法国执教钢琴的自由职业者,吉纳维芙突然发现自己不再能够从事这类职业,在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她失去了曾经的职业与兴趣爱好。
而馨龄也并不像外界媒体所描绘的那样完美。他并没有稳定的工作,而是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家族生活,婚后的日子并不如她所想的那么富裕和舒适。两人婚后的住所也没有一个体面的四合院,生活的窘迫让吉纳维芙感到失望。原本她心中对“东方浪漫”的憧憬与幻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破灭。由于思想与文化的差异,她的心中积压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与不满,最终,六年后她决定与馨龄离婚,并带着儿子回到了法国。
这场跨国婚姻的离婚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两国法律的差异,这场离婚案件复杂且持久。在中国,跨国离婚还是首次出现的事情,吉纳维芙一度无法顺利完成与馨龄的离婚手续,最终在法国前驻清公使宝海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离开中国。吉纳维芙回到法国后,她和馨龄所生的儿子再也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这场轰动一时的跨国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馨龄在与吉纳维芙离婚后,按照传统的八旗子弟的生活轨迹,再次娶了多名妻妾,并育有子女,度过了一生。今天,跨国婚姻已经变得相当普遍,“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说法已深入人心,然而,即便在如此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差异依然是婚姻生活中的一大挑战。再回望晚清时期,馨龄与吉纳维芙的婚姻失败,其实也并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