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年,范仲淹病逝。直到守孝期结束,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才接受朝廷任命,离家到襄邑县做了知县。
这一年距离范纯仁进士及第已经过了三年,他为什么没能按部就班地步入仕途呢?
说起来这和范纯仁秉持的儒家理念有很大关系。
1、父母重于仕途
范纯仁于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这一年他刚23岁。
进士及第后,范纯仁很快就得到了第一个入仕机会,被朝廷任命为武进知县。
新科进士被任命为知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级别较高的任命,其中有范仲淹的名望和影响也说不定。但是,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却被范纯仁直接拒绝了。
范纯仁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武进县离家太远,他不想远离父母。
朝廷对范纯仁十分包容,马上改任他为长葛知县。相比于武进,长葛离家近多了,可是范纯仁还是拒绝前去就任。
这一回,连范仲淹都看不下去了,范仲淹纳闷地问范纯仁:“武进离家很远,你拒绝我还能理解,现在长葛离家很近,你为什么还是拒绝呢?”
范仲淹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范纯仁回答道:“我怎么能只重视俸禄,却轻易离开父母呢?虽然长葛离家近,可是仍然不足以让我奉养双亲!”
范纯仁就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一直到1052年父亲去世后才接受任命,到襄邑县做了知县。
2、待哥哥也很好
父母去世后,范纯仁虽然外出做官,可是仍然十分看重孝悌之道。
范纯仁是范家次子,他还有个哥哥名叫范纯祐,范纯祐早年患有心疾,常年不离汤药。范纯仁时常在哥哥身边服侍,从衣食住行到煎熬药物,他都为哥哥一一安排好。为了更好地照顾哥哥,范纯仁谢绝了好几次升迁机会。
范纯仁得到的第一个升迁机会来自当朝宰相贾昌朝。贾昌朝被派去北都镇守的时候,他想邀请范纯仁为幕僚,结果被范纯仁以“要照顾哥哥”为由拒绝了。
宋庠担任宰相后,想推荐范纯仁到京城馆阁任职,范纯仁却认为京城过于繁华,不适合哥哥养病,于是再次拒绝。
富弼和范仲淹是多年好友,当他听说范纯仁拒绝了馆阁任职的机会后,不由责怪他说道:“你以为馆阁职位那么容易就能得到吗?怎么就庸浅到了这个地步!”可是,无论别人怎么劝说,范纯仁始终不肯前去赴任。
富弼画像,图源网络
1063年,范纯祐去世,范纯仁把哥哥安葬在洛阳,父亲墓地的旁边。
在安葬兄长这件事上,范纯仁再次有惊人表现。得知范纯祐去世的消息后,范仲淹昔日的同事、好友都想出手相助,尤其是已经官居要职的韩琦和富弼,两个人都给洛阳府尹写信,嘱咐他帮助范纯仁办好范纯祐的后事。
结果,一直到范纯祐安葬完毕,洛阳府尹都没有见到前来求助的范家人。后来,洛阳府尹见到范纯仁,就问起了这件事,范纯仁十分平淡地说道:“这是私事,只靠我们自家人就可以办好了,又怎么能作为公事来打扰你们呢!”一句话,尽显范仲淹言传身教的良好家风。
3、一以贯之的性格
虽然范纯仁为了父母、哥哥多次拒绝大好机会,可是机会却始终青睐于他,他最后做到的官职远远超越了父亲范仲淹和三位兄弟。
范仲淹画像,图源网络
1088年,宋哲宗即位的第四年,范纯仁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跃居执掌朝政大权的相位。虽然官居要职,范纯仁待人忠厚诚笃的风格却一直没有改变,甚至对那些攻击和诬陷过自己的大臣都始终保持宽容、优待态度,因此被苏辙称赞为“公佛地位中人也!”
范纯仁不仅注重立身端正,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曾经总结说道:“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将尽心为人、推己及人的风格与人生实践紧密结合。
范纯仁画像,图源网络
就像父亲范仲淹一样,范纯仁同样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他时常以“忠恕”思想教育范家子弟,要求他们能够“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以达到道德修养的至高地位。
范纯仁的才能以及行事风格为他赢得了极高赞誉。1101年,75岁的范纯仁在熟睡中去世,宋徽宗除了赐金给范家之外,还赠他开府仪同三司,并为他亲书碑额“世济忠直之碑”,为范纯仁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