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宋濂,这位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学者,应朱元璋的召唤,从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出发,前往应天府(即今天的江苏南京)拜见皇帝。此时,宋濂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他。马君是太学的学生,太学曾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因此,宋濂写下了《送东阳马生序》,以此表达对马君的鼓励与告别。
宋濂的诗文才华与刘基和高启并列,他不仅在文学上卓有成就,还主编了《元史》,因此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曾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及知制诰,掌管宫廷机密,负责起草诏令,地位如同“内相”,可见其在朝廷中的显赫地位。
然而,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宋濂并未因为自己位高权重而居高临下,训斥年轻人,而是通过叙述自己求学时的艰难处境与坎坷经历,讲述他如何在贫寒的家庭环境中,依靠刻苦和努力,获得知识的宝贵经验。宋濂将自己借书、求师的艰辛,饥寒交迫的经历与太学生享有的优越学习条件作对比,鼓励年轻人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学习环境,努力钻研学问,这种精神至今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宋濂从小家庭贫困,家中几乎一贫如洗,但他依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刻苦攻读。他家里缺乏书籍,便想方设法向别人借书,并且为了深刻理解每本书,他经常熬夜抄写,冬天衣衫单薄,尽管外面严寒刺骨,但他依然不曾停下,连砚台都曾因寒冷结冰。而每当完成抄写,他总是按时归还书籍,从不逾期,因此,周围人都愿意将书籍借给他。
为了弄明白一些学问,宋濂不惜步行上百里,去向有学识的前辈请教。他经常遭遇前辈的训斥,甚至有时是声色俱厉,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等到前辈的语气稍微缓和,他便继续向他们请教,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问之路。
在外求学期间,宋濂吃尽了苦头,穿着破旧的鞋子,在寒冷的冬天,穿越积雪深厚的山谷。他的脚后跟裂开了,冰冷的寒风几乎使他麻木,但他依旧顽强地前行。等到目的地后,他因严寒而四肢僵硬,无法动弹,周围的人赶忙给他倒热水,裹上厚厚的棉被,过了一会儿,他才渐渐恢复了意识。
在旅馆里,宋濂每天的膳食异常简单,只有两顿粗茶淡饭,而其他同样求学的学生则衣锦华丽,佩戴白玉环,配有刀具与香囊,显得光彩照人。然而,穿着破旧的宋濂并不羡慕这些人,依旧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埋头研读。
相比于太学学生的优越环境,宋濂的求学生活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太学生们的食宿由朝廷提供,住在宽敞明亮的屋子里,学业上也有专门的博士辅导,而他们身边有各类丰富的书籍供查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濂必须自己奔波、借书、抄写,忍受饥寒与困苦。因此,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耐心劝导年轻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切勿挥霍这段时光。
宋濂讲述自己的经历,虽然距今已是数百年,但他那朴实无华的言辞,仿佛让人看见了身边的长者与老师,让人感到亲切与温暖。这种经历,也让人不禁想起自己曾经艰苦的求学时光——每逢下雪天,总是早早起床,踩着厚重的积雪,跋涉到学校,鞋里全是冰雪,湿透了也毫不在意。那时住的地方简陋,没有宿舍,就把桌子拼起来,铺上被子,在教室里凑合着睡。而早晨起来时,水龙头的自来水刺骨冰冷,夹杂着寒风,至今想起都觉得瑟瑟发抖。
我曾经也只能吃一顿饭,用省下的钱买书,努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虽然艰难,但我坚持了下来,走到了今天。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不禁觉得与宋濂当年的困苦相比,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说到宋濂的结局,他的晚年并不如意。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因年事已高辞去官职,回到了故乡。三年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于孙子宋慎卷入了胡惟庸案,朱元璋下令要杀宋濂,幸得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求情,最终宋濂被流放至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