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十分耐人寻味,提问者指出,许多张居正的支持者依旧对他的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他在历史舞台上的归去,实在令人惋惜。确实,张居正所推动的改革有效地挽救了明王朝,缓和了社会的矛盾与动荡。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对大明进行整治,尤其在经济改革方面尤为重视,旨在扭转自嘉靖、隆庆以来的政治腐败、边防懈怠和民众生活困苦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他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国家财政,增强了国防力量,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一切在他去世后宣告了终结。
那么,如果张居正能再获得一点时间,他给大明带来的影响将会如何呢?客观而言,若张居正的改革能够再延续一段时期,无疑是对大明王朝有利的。从他改革的内容及成效来看,尽管这些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命运,但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明朝走到这个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可谓是积重难返,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严重,因此,若给予张居正更多时间,显然会带来更好的局面。尤其是在财政危机方面,改革的延续必定能起到一定的扭转作用。
在官场治理方面,张居正不断进行整顿与提升。他深知“解决困境,最关键的便是安定民生;而要安民,首要在于明确吏治的标准”,因此他将“核查吏治”视为“安民”和“治国”的前提条件。除了经济改革,吏治的整顿同样至关重要。
在军事战略上,张居正采取了“外联困惑、内修守备”的方针。他一方面着重于“积蓄粮草、整修防线、训练军队、整备器械、开垦屯田、整治盐法、收缴走私马匹、化解叛党”等八大事务,严令各边防藩地落实实际的军事防御;另一方面,他也善于识人,敢于大胆委任具备能力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以确保边疆的安全。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张居正的改革总体上被认为是失败的,除了“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的“摊丁入亩”改革实际上是对“一条鞭法”的延续),其他的改革措施却都未能坚持下去,最终无疾而终。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保守派的持续反对及万历皇帝对他的怨恨。
保守派对改革的抵制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变革,形成了强大的阻力。而万历皇帝自幼便被张居正的强势所压制,对这位曾任老师的权臣自然心存不满。在他心中,张居正的改革毫无疑问是不被赞同的,因此即使张居正不早逝,他在首辅的位子上也难以久留。一旦失去这个位置,张居正便再无了发言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