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三国演义》,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曹营的将领无论打得过打不过,都很愿意挑战关羽,但遇到张飞和赵云,除了极少数心有不甘的例外,他们都会选择避而远之,尽量避免与这两位虎将正面交锋。
在《三国演义》和史实中,关羽的名气远超张飞和赵云。关羽亲自斩杀的名将也远比张飞和赵云更多:在正史中,他曾经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刺杀颜良,水淹七军擒拿于禁并斩杀庞德,至少有三位顶级的战将死于关羽之手。相比之下,张飞和赵云的战绩中,很难找到与顶尖高手对决并取胜的案例。
记得张飞曾在水断桥时,曹营的将领们被他三声怒喝吓得四散奔逃。如果这仅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倒也可以理解,但这段事件在《三国志·卷三十六》中也有记载,这让人感到十分疑惑:当时刘备已经是四面楚歌,孤立无援,就算有伏兵,也不过是些不起眼的小队伍,怎么能吓退曹营那群骄横的猛将呢?
阳长坂之战时,刘备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赵云单枪匹马抱着阿斗拼命突围,除了急于立功的张郃紧随其后,其他曹营的将领竟然全都在高处围观。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曹洪飞马下山,问了赵云的名字后,他居然转头就走了。两人几乎近在咫尺,曹洪竟然没有举刀相向,这显然是不想主动去争功。
那时,曹操尚未下令不准放箭,只许生擒。赵云也没有像马超那样的显赫名声,曹洪为何在潼关渭水之战时敢与马超死磕,却对赵云显得毫无兴趣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读者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解释:曹营的将领们不愿与张飞交手,是为了顾及夏侯渊和夏侯惇的面子,也给曹家的脸面留一些余地;而不愿意与赵云对战,是因为赵云手握曹操的青釭剑,若不小心被他斩杀,实在得不偿失。
这些解释确实有一定道理,张飞确实与夏侯渊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尤其是张飞娶了夏侯渊视若掌上明珠的侄女。关于这段历史,史料和小说都有一定的模糊性,并未详细说明到底是张飞主动还是夏侯渊默许。
当年兖州豫州大乱,夏侯渊家中缺乏粮食,但他依旧收养了亡弟的孤女,这个故事在当时广为传颂,成为佳话。后来,张飞在刘备的帮助下,与曹操建立了联系,并通过曹操的支持,得到了中郎将的任命状。可以说,张飞与夏侯家族有着某种程度的关系和信任。
更进一步讲,张飞与夏侯家族的渊源也不止如此:当年刘备被吕布逼迫到无处可去时,张飞便去请夏侯惇出手相助,“曹公赐酒肉给张飞,与十八骑军卒同享,命人送酒至寨中。”由此可见,张飞和夏侯家族的关系相当亲近,甚至可以推测,当年刘备与吕布对抗时,正是张飞为夏侯家所知,且得到过夏侯家族的帮助。
张飞娶了夏侯家族的侄女为妻,这显示了夏侯家族的认可,因为古代男子挑选正妻时极为讲究。而张飞能够将这个年仅十三四岁的女孩迎娶为妻,也足见其家世的显赫。因此,当曹营将领们面对张飞时,也许更多的是考虑到与夏侯家族的亲密关系,不敢轻举妄动。
张飞以自己独特的身份和背景,让曹营的将领们不敢轻易与其交手。正如张飞一矛戳伤许褚,虽然许褚并未因此受到过多指责,但当张郃被张飞打得弃马而逃时,曹营却将责任归咎于张郃,并要求将其处决。从此之后,再没有人愿意与张飞正面交锋。
张飞的特殊身份和赵云手中的青釭剑,固然是曹营将领不愿与他们正面对抗的原因之一,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白马将军庞德的一番话,这段话似乎揭示了曹营将领们的共同心声。
庞德在出征前已经做好了后事安排,并透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重要信息,这或许也代表了曹营将领们的普遍心态。他说:“如果不能斩关羽,我必死于关羽之手;若非关羽所杀,我也必自尽。”他说这些话时,表明了自己对这场决战的决心与必死的心态,而他对关羽的评价则充满了敬畏:“大王为何如此看重关羽?我深知,若能斩关羽,将能大大提升自己的声誉。”
关羽在三国历史上声名显赫,被誉为“蜀中名将唯羽”,对关羽的挑战不仅仅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更蕴含着巨大的回报。如果能够击败关羽,不仅能在青史中留下丰功伟业,还可能得到封侯拜将的荣耀。然而,若与张飞或赵云交手,成功几乎没有任何回报,失败则可能失去所有的面子与尊严。因此,曹营将领们在与关羽的对决中勇敢拼搏,却宁愿绕开张飞和赵云,避免陷入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局面。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徐晃、许褚或夏侯惇,遇到关羽、张飞和赵云这三位名将时,你会选择与谁一决高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