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承载了大量难以再现的细节,让后人直观且真实地体验那些久远的往事。我们在这里展出10张来自晚清时期的老照片,邀请大家一起见证100多年前的人物和社会的面貌。
在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义和团纵火焚烧了前门箭楼,不久后,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英印士兵为了取暖,竟将前门城楼也焚毁一空。在联军撤离后,清朝恢复了前门城楼和箭楼的建设,这张照片生动地记录了工地上的景象。那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向我们昭示着传统建筑的构建并非易事,工时也耗费巨大。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机可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照片中,数名联军士兵把六个中国人当作义和团的成员逮捕。为了防止被抓者逃脱,侵略者甚至将他们的发辫相互绑在了一起,这一画面令人痛心疾首。
在这张展示菜摊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细节,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大蒜、莲藕、生姜及各种叶菜。老实说,与今天的菜市场相比,这些品类显得有些单调。那个时代,农业种植技术尚不发达,反季节蔬菜和大棚蔬菜的存在凤毛麟角(当然并非完全没有)。
地摊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包括茶碗、茶壶、钟表、鼻烟壶以及玻璃果盘等。这名男子可能是在售卖二手物品,或者是声称的古董赝品,让我们不禁想象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在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在访问德国期间,拜见了享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两人在俾斯麦的私人庄园内进行了深入交谈,并且拍摄了合影。当时,有人称赞李鸿章为“东方的俾斯麦”,然而就他的成就而言,李鸿章显然还有不少差距。正如梁启超所说:“李鸿章虽在学问、智谋、胆略上几乎无与伦比,但在功业成就上却无法与俾斯麦相提并论,这确实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自然法则。”
这张照片后来被印制成明信片,邮票的背面则标注着“Chinafunerals”(中国葬礼),但恐怕并非如此。我们仔细观察这队列,前面是骑马的官差,随后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士兵,再后面又是骑马的官差,最后是高举旗帜的兵丁。这一场景应该是地方官员出行时的仪仗,而非真正的葬礼场景。
晚清时期,记录科举考场建筑的照片相对较为普遍,但拍摄考试现场的影像却十分稀缺,因此这张照片显得尤为珍贵。清朝的科举考试通常为期3天,考生在此期间不得离开封闭的贡院,进食、休息和如厕都得在里面进行。照片中,三位考生在考棚内神态放松,似乎是考试间隙在小憩。不知道他们当时是否能顺利及格并中榜呢?
照片中的年轻女子手持羽扇,端庄而清秀,正直视着镜头,她的眼神仿佛在穿越百年时空,凝视着现在的我们。如果能够与她对话,我想问她:“你这一生过得是怎样的呢?”
在晚清时期,宝成银楼因其卓越的信誉与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上海滩,在大东门、小东门、西门、南京路及法租界大马路等地设有分号。照片中显示的是位于大东门的分号,主要经营手镯、簪子、戒指、压发等妇女金银饰品,以及锁片、铃铛和帽饰等婴幼儿饰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