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汉末,荆州无疑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公元219年,担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发起北伐襄樊,没想到遭遇东吴的突然袭击。在失去荆州后,关羽带领数十名随从一路突围,逃至距益州边界不远的临沮。然而,命运不济,关羽还是被东吴将领马忠设伏捕获。最终,关羽与长子关平一同在临沮惨遭杀害。
众所周知,关羽一死,刘备心中必然充满了愤怒和仇恨。为了为兄弟复仇,刘备集结了蜀汉的精锐大军向东吴进发,尽管最终在陆逊的指挥下遭遇失败,但这一战给孙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孙权已通过夺取荆州获得了实质性的利益,为什么还要亲自下令杀害关羽呢?
一
首先,曹魏的大臣刘晔曾分析认为:“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义深似父子;关羽一死,刘备必定兴兵报仇,若不如此,自己在蜀汉的声望将受严重打击。” 由此可见,若孙权仅仅夺回荆州,刘备或许不会因此开战,但若杀了关羽,刘备必定会为兄弟复仇,这一点在孙权心中早已计算清楚,足以预见刘备必会举兵讨伐东吴。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孙权之所以下令杀害关羽,实际上是为了和蜀汉彻底决裂,向曹操明确表态,巩固孙曹之间的联盟。回顾历史,早在208年,孙权与刘备结盟,赤壁之战中联合击败了曹操,但围绕荆州的争夺,孙刘关系逐渐生变。特别是在215年,孙权与关羽差点爆发冲突,原因在于刘备主动割让地盘,才平息了双方的矛盾。
然而,孙权的野心不仅仅局限于荆州,他真正的目标是整个荆州。因此,孙权决定与曹操结盟,谋划更大蓝图。建安二十二年春,孙权与吕蒙商议,伺机收回荆州,且积极备战。与此同时,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前往曹操处表达归降的意向,曹操接受了孙权的请求,双方承诺重新结为姻亲。此时,关羽北伐襄樊尚未开始,孙权与曹操的联盟已悄然成立。
二
关羽被杀后,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这一举动不仅象征着孙权与刘备彻底决裂,还标志着他向曹操示好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来说,孙权之所以选择与曹操结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孙权希望通过确保曹魏中立,避免在与蜀汉交战时遭到曹魏的支持。尽管东吴有长江天险,但依然无法同时抵御来自曹魏和蜀汉的双重威胁。因此,在与蜀汉决裂后,孙权必须确保曹魏保持中立,或者至少不与蜀汉联合攻吴。
其次,孙权通过与曹操的结盟,希望借曹操之势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那时,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称霸北方,而刘备凭借诸葛亮和马超等人的支持,已经在汉中王上取得了地位。相比之下,孙权虽然早在建业称帝,但在东汉朝廷中的职位仍然非常低,仅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这个职位显然无法满足孙权的雄图大志。通过杀害关羽,孙权向曹操示好,成功争取到了东汉朝廷的认可。公元220年,曹操上表汉献帝,正式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从名义上承认了孙权对荆州的占领,并授予他南昌侯的爵位。此后,孙权对曹操作出了回应,派遣校尉梁寓进贡,并将曾俘获的朱光等人送回北方,表明自己已经融入了曹魏的政治体系。
三
最后,孙权杀害关羽,也意味着他决心彻底消除威胁,暴露出自己独占江山的野心。拿下荆州后,孙权并未停止扩张的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益州,并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值得注意的是,汉中地区当时仍掌握在刘备手中。孙权此举无疑表明,他欲消灭蜀汉,全面控制长江以南的领土。
早在建安十五年,孙权就批准了周瑜提出的征伐益州的战略计划。虽然周瑜因病去世,未能执行这一计划,但孙权的意图从未改变。益州地处东吴上游,正是孙权与曹魏二分天下的关键之地。因此,孙权和周瑜一样,始终渴望通过占领益州来进一步壮大东吴的实力。
这些历史事件及其背景揭示了孙权在三国时期复杂而深远的政治算盘,他不仅要确保自己的权力稳固,还要应对来自曹魏和蜀汉的多重压力。通过与曹魏的联盟,以及一系列战略决策,孙权最终在东吴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