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问题,许多人对此仍感到困惑。从明清时期的几百年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时间极其充裕,完全有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崛起,改变当时的困境。如果这一切真的能够实现,鸦片战争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回顾明朝的初期,郑和的七下西洋远远早于西方的航海大发现。而当年享有盛名的明军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逝,从此中国的海军发展陷入了持续的衰退,渐渐被社会遗忘、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海军状况也同样日益恶化,在历史舞台上不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海军几乎毫无抵抗能力,犹如微不足道的儿戏。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交流乃至贸易几乎微乎其微。这种政策成为海军发展受限的重要障碍,造成了军事力量的孤立与停滞。
海军的逐步衰退与闭关锁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海禁政策并非明清时期所独有,早在元朝时期就已有类似的做法。然而,明清两代的海禁措施却更加严格。明朝时期,撤销了自唐朝以来负责对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和广东广州的市舶司。这一措施使得民众不仅不能“片板不许出海”,甚至稍大的民船都是违法的。
清朝时期同样严惩海上往来,禁海令和迁海令频繁颁布,然而最终受害的却是自身的经济和发展。尽管如此,明清两代也并非完全封闭,曾多次出现了“开关”政策,甚至在乾隆年间,广州也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至于明清为何选择闭关锁国而非发展海军,这一疑问其实并不复杂。海禁政策的背景,部分缘于稳固政权的需要。当时的明清两朝均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面对北方的蒙古,明朝不得不专注于北方而不能分心。清朝同样面临着反清势力,特别是在台湾的青睐。
此外,明清两朝的经济与文化均发展得相当繁荣。自信于自身的强大,自然而然便不再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也不愿意与之开展商业交易或建立联系。对于海外那些被视为“蛮夷”的民族,虽然对其商品可能感兴趣,却并无意向学习他们的文化与技术。
基于这些原因,认为有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显得并无意义,尤其考虑到这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即便舰船建成,也只是静静停泊在港口,毫无用处。
另外,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重农抑商一直是主流的政策取向,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长期低下。因此,政府在这种环境下并没有激励民众进行海外贸易的意愿,导致一支强大的海军也就显得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