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大败于官渡,刘备大败于夷陵,二人战败后都因病重而死,然而曹操虽然在赤壁遭遇重大失败,依然精力充沛、如同新生。其原因主要归结为心态的不同。
一、袁绍
袁绍出自名门望族,属于典型的世家子弟。从其高祖父袁安开始,袁氏家族便连续四代人中,有五位曾任三公之职。袁绍的父亲袁逢为司空,叔父袁隗为司徒,伯父袁成为左中郎将,袁家可谓声势显赫、权势滔天,门下弟子众多。年轻时的袁绍和曹操一样,对当时腐朽的汉朝政权深感不满,对宦官把持朝政愈加反感,于是广交豪杰,结识党羽,这也使得他在朝野中积累了强大的势力。凭借袁家世代的积累与自身的智慧,袁绍逐渐成为北方诸侯中最具实力的一个。
当时,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袁绍曾向曹操咨询作战策略:“大事若不顺利,应该在哪个地方驻守?”曹操反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袁绍答道:“我打算南靠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和鲜卑的力量,再加上占有冀州这样的人口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南下争夺天下,或许能够成功。”这一番话显示出袁绍当时的强大气魄和信心,也体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雄图。
曹操曾一语道破袁绍的性格:“我知道袁绍的为人,他志大而智小,外表严厉而内心胆怯,忌妒心强却缺乏威望,兵力多却指挥不力,将领傲慢,政令混乱,虽然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充裕的粮草,却仅够我奉养。”
袁绍身边的谋士沮授曾多次劝告他,争取汉献帝的支持,迎天子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沮授建议他先下手为强,收服天子后,便可凭借天子的名义,集结力量讨伐不臣之将。然而,袁绍未曾采纳此建议,错失了良机。而曹操却不顾众议,果断迎天子于许县,将献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凭此获得了天命的象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袁绍一直自认为曹操不如自己,认为曹操不过是自己的附庸,直到曹操成功迎天子,成为天子的代言人,能够自由号令四方,渐渐超越了袁绍的地位。此时,袁绍的心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官渡之战爆发时,袁绍由于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庞大的兵力,曾一度自信满满,认为这场战役没有悬念。但结果却是,曹操巧妙地突袭乌巢,将袁绍打得惨败。史书记载,袁绍出动了11万大军,而最终逃回冀州的仅剩下3万余人。
曾经一度拥有显赫家世和强大势力的袁绍,最终却败给了一个“宦官之子”。他回到邺城后,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竟然将忠诚的谋士田丰处死,由此可见袁绍的心态彻底崩溃。最终,他因抑郁症发作,健康急剧恶化,早早去世。
二、刘备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大病而亡,主要是因为他内心放弃了对生存的渴望。夷陵之战之所以爆发,最初是为了给关羽复仇,其次是为了夺回荆州以安慰关羽在天之灵。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为兄弟,感情深厚,彼此视为生命中的支柱。尤其是在襄樊之战中,关羽英勇阵亡,使刘备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盟友,也丢失了战略要地荆州。对于刘备而言,这是一击致命的打击。
紧接着,张飞也在手下将领的叛变中丧命。接连失去了两位结拜兄弟,对于已经年老的刘备来说,心力交瘁,实在无法承受如此多的打击。尽管诸葛亮、赵云等老将极力劝阻,刘备依然执意发动夷陵之战,结果最终惨败。不仅没能给兄弟复仇,反而让蜀国的国力大幅下滑。战败后的刘备,面对国家的动荡和自己已不堪一击的身体,感到前途渺茫。
无论是国力的衰退,还是身心的重创,种种压力让刘备对生死产生了深深的放弃心理。在白帝城,他没有召集御医治疗,而是选择了托孤,将自己的心愿交托给诸葛亮等人。最终,刘备在无望的心态下撒手人寰。
三、曹操
曹操之所以在赤壁大败后,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主要因为这场失败的损失还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未威胁到自己的生死存亡。平定北方之后,曹操想趁胜追击,南下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初,曹操从邺城出发,准备南征。经过半年的筹备,正当刘表去世,刘宗投降时,曹操几乎不费力气便占领了荆州的部分地区。
虽然赤壁之战曹操败北,未能如愿消灭刘备和孙权,但刘宗的归降使得曹操依然获得了一部分的荆州土地,损失相对较小。因此,赤壁之战的结果,在曹操的承受范围之内,并没有造成致命的后果。而且,战败后,孙刘两家并未趁机反扑长江以北,这也让曹操得以喘息并重新积聚力量。
曹操在这一点上展现了极为冷静的心态,他清楚自己并没有完全失去优势,并且掌握了更多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