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了清朝在南方最大的城市南京,并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与大清帝国形成对峙,划江而治。太平军占领南京并控制江南之后,太平天国的高层开始就接下来的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和精神象征,天王洪秀全认为应趁着清军刚刚遭遇败绩、士气低落的时机,带领主力北上进军北京,摧毁清朝的政权;而实际上掌握太平天国行政大权的东王杨秀清则主张西征,扩展太平天国的战略纵深。两位领导人各有道理,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最终,他们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北伐与西征同时进行。但在实际执行时,杨秀清采取了巧妙的手段,他派遣翼王石达开率领10万大军西征,而林凤祥和李开芳只带领2万北伐军。
1853年5月8日,林凤祥与李开芳正式发动北伐。这时的清朝军队已经多年的和平,武备松懈,曾经令人畏惧的八旗兵早已不复往日之勇,甚至连骑马的基本技能都已丧失。按照清朝的兵制,八旗兵世代从军,平时驻防,战时上阵。然而,这些训练不足的老兵在太平天国的北伐军面前,表现得异常不堪。林凤祥与李开芳带领的仅2万人,居然一路打到了北京附近的天津。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咸丰皇帝一度萌生了放弃山海关、撤退的念头。
经过一番紧急思考,咸丰皇帝决定再试一把,他召集了漠南蒙古名将僧格林沁入京,负责平定战局。僧格林沁带领的2万蒙古骑兵,依然保持着强悍的战斗力。咸丰将其编入蒙古八旗,并调集了京师的各支精锐部队,组成了以僧格林沁为首的强大军团。僧格林沁进行了一番严格的训练,使这些部队迅速恢复了战斗力。随后,他率领这支精锐部队前往天津,力图阻止北伐军的进攻。
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后勤保障困难,且很多士兵来自南方,无法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导致非战斗性减员严重。此外,僧格林沁麾下的蒙古骑兵与以往的八旗兵截然不同,他们战斗力更为强悍。最终,在僧格林沁的猛烈进攻下,北伐军全军覆没,林凤祥和李开芳被生擒。这一战震动了整个天下,僧格林沁的声名也迅速传播开来。
这场胜利使得咸丰皇帝重新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世人重新认识到了八旗兵的强大战力。此后,咸丰便将僧格林沁长期驻防京师周边,作为战略储备力量和保护京师的主力,几乎将其视作“嫡系中央军”对待。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僧格林沁再次受命出征,防守天津。在八里桥之战中,面对联军“降维打击”的强大攻势,僧格林沁的部队遭遇了惨重损失,被迫撤离战斗,联军随之攻占天津并逼近北京。尽管八里桥战役失败,但考虑到英法联军的装备远超任何清朝军队,这一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尽管战损严重,僧格林沁所率部队仍保留了精华,经过短暂的休整,恢复了战斗力,并再次打击太平军。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在湘军将领曾国荃的进攻下宣告失败。大量太平军残部流入北方,并与捻军联合,后者的实力大增。与太平军不同,捻军的主要战力是骑兵,作战灵活机动,因此在清军的多次征讨中屡屡获胜。为应对这一威胁,清廷再次调动僧格林沁的“中央军”,这些骑兵部队凭借机动性与更为先进的火器,屡次击败捻军,成为捻军最大的敌人。
然而,命运最终没有眷顾僧格林沁。1865年4月,他追击捻军至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时,突遇捻军伏兵,带着少数随从冒死突围。最终,他在曹州西北的吴家店遭遇捻军士兵张皮绠的袭击,不幸重伤并被斩杀,享年55岁。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迅速传到京城,朝野震动。同治帝得知消息后,痛惜不已,为其停止朝政三日,并决定让他配享太庙,给他予以极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