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网上看到几位网友对于抗日战争进行了一些热烈的讨论,这引发了我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冲动。我选取了其中两个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这些观点也是我从一些书籍中了解到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个问题是:谁提出了持久战思想?
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持续了整整十四年。这个时间跨度无疑是非常漫长的,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关于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质,蒋介石和毛主席的看法其实是出奇一致的。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937年8月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国防会议,会上他提出了“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思想,明确强调“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术。在更早的1935和1936年间,毛主席曾在谈话中略有提及持久战。然而,将持久战系统阐述并正式发表的,是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于延安抗日研究会上所作的演讲,这一演讲后来在同年的7月1日被刊登在《解放》杂志上。
从思想的核心来看,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表达的观点与蒋介石的看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但毛主席的论述经过了系统化的整理,并且以文章的形式公开发表,表达流畅,理论深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与传播。而且,重要的是,我军始终坚定地执行持久战的战略,始终未曾动摇。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有所摇摆。在抗日战争初期,他集中优势兵力于上海和南京与日本军队展开激烈对抗,将大批精锐部队投入战斗,但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他的战略开始动摇,强调对我们的“防、溶、限、反”,并在后期的豫湘桂战役中遭遇惨败。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并没有充分贯彻“持久消耗战”这一战略思想,导致国民政府的抗战行动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是:抗日战争的贡献应如何看待?
在探讨抗日战争贡献时,我们绝不能否定任何一方的作用,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除了在战场上奋勇作战的英雄以及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战的国内同胞外,我们还应该铭记那些为抗战奉献金钱和力量的爱国华侨。在东南亚,由陈嘉庚等领导的爱国华侨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祖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在欧洲,爱国华侨们组织了全欧华侨抗日联合会,以支持国内的抗日斗争。而美国的华侨则在纽约成立了华侨救济总委员会。据统计,到1940年底,全球华侨机构的组织数量达到了649个,他们为对抗日本侵略捐献了巨额善款和物资,全力支持抗日事业。
华侨们不仅捐款捐物,许多人也回国参战。据统计,仅来自南洋、美洲和澳洲的广东籍华侨回国参与战斗的就有4万人。其中,有的人奔赴前线,与日本军队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有的人加入医疗队伍,参与救援工作;还有的则深入抗日根据地,展开敌后斗争。不少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对于爱国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鲜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