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朱元璋一直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但天命无常,朱标的早逝让他倍感失落和困惑。经过近半年的深思熟虑,朱元璋最终在同年九月决定立朱标之子——年幼的朱允炆为皇太孙。面对这个决定,朱元璋心中充满了忧虑。他深知,朱允炆虽是自己的亲孙子,但年纪尚轻,性格也较为软弱,恐怕难以应对蓝玉等一批勋臣以及那些骄兵悍将。因此,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措施,决心彻底清除那些威胁皇权的人。为了为朱允炆铺平道路,朱元璋展开了蓝玉案,进行大规模的血腥清洗。然而,即便如此,最终朱允炆未能守住江山。在朱元璋去世后,仅四年时间,朱棣便发动了军事政变,攻入南京,成功篡夺了皇位。
这一切让人不禁发问,朱元璋作为一代英主,聪明一生,为什么唯独在继承人问题上失误?假如他早早选择了朱棣为继承人,也许朱允炆的命运会有不同的结局。那么,究竟为什么朱元璋明知朱允炆的柔弱,却依然选择了他而非能力更强的朱棣呢?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几种选择。《仪礼·丧服》中有云:“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嫡长子去世,那么应当立嫡长子的儿子作为继承人。这种做法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传统。然而,历代皇帝面对太子早逝的情况时,常常会因为孙子年幼而从儿子中重新选择继承人,而不是直接立孙子。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后,从自己的儿子中选立继承人也在情理之中。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死后,继承权在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身上,而不是四子朱棣。但朱元璋一看到秦王朱樉的所作所为,心中便充满了深深的不满。秦王朱樉是出了名的荒唐王爷。在西安的封地上,他不仅无视父亲的节俭指示,还大兴土木,滥用权力,行事暴虐。他在攻打西番途中,竟命人抓捕怀孕妇女,导致数对夫妻生离死别。此外,他还抓走了三百多个年仅七至十岁的孩子,残忍地阉割男孩,女孩则被留在府中,许多孩子因此丧命。当地百姓因受不住压迫而上王府求饶,但他不但冷酷无情,竟亲手杀害了一位老人,还把求饶的人抓了起来。为了掩盖自己的恶行,朱樉还屠杀了许多王府下人。由于这些恶行,朱元璋早已对这个儿子深感失望。
朱元璋曾派朱标巡视西安,调查朱樉的荒唐行径,但朱标的努力并未改变朱元璋对朱樉的态度。更糟糕的是,朱标因身体疲惫回到南京后不久病倒,最终因病去世。而朱樉的行为也早已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朱元璋心中早已将朱樉从继承人名单中除名。朱樉在父亲心中的形象一度跌落谷底。
朱樉的暴行最终导致他被几个老妇人毒死,朱元璋得知消息后,不仅没有悲痛,反而怒斥他是“死有余辜”。这件事发生时,朱允炆已经被立为皇太孙,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樉的厌恶程度已达到极致。如果他还能够选择继承人,朱樉显然已经无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如果选立其他儿子,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满情绪,尤其是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儿子,可能会因手握兵权而心生不满。为了避免内部分裂,朱元璋最终选择了从朱标的子嗣中选继承人,符合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尽管破例立孙子,但这一做法依然符合《周礼》和《大明律》,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
而在孙子中,朱元璋有两个选择——朱标的嫡长孙朱允熥和继室所生的朱允炆。虽然两人同为朱标的亲子,但朱允炆年纪更大,且作为嫡子,其继承权不容小觑。在这个背景下,朱允炆显然是更加理想的继承人。然而,外界对朱允炆的嫡庶问题常有误解,认为他的母亲吕氏是侧妃,因此他并非嫡子。但实际情况是,吕氏已被扶正,因此朱允炆完全可以视作嫡子。
相比之下,朱允熥虽然是朱标的原配嫡子,但他的母亲早逝,且外戚势力过于强大,尤其是他的舅公蓝玉,正是当时风头最劲的将领之一。朱元璋正试图削弱外戚权力,因此朱允熥强大的外戚背景成了他的障碍,最终被排除在继承人候选人之外。
在朱允熥被淘汰后,朱元璋的选择只剩下了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嫡长孙,且年纪最大,朱允炆自然成为了继承人的首选。最终,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正式宣布,朱允炆继位为皇太孙,期望他能够稳定国家、安抚百姓。
尽管朱元璋的继承人选择符合当时的法律和习惯,但最终,朱允炆还是未能守住江山。在朱元璋去世后,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皇位。这个变故让人不禁唏嘘:若当初朱元璋选择了更为稳重的朱棣,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