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王安石被很多人看作是让北宋衰败的关键人物。有人这样形容他:头上爬满虱子,脸也不洗,全身上下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简直就是个非常邋遢的小人。
有多少人知道,王安石其实就是皇帝用的一把锋利刀子。改革的好处,全让皇帝得了;可改革要是出了问题,那就全是他一个人的错。
他凭自己的力量,跟整个北宋的士大夫阶层对着干。以前并肩作战的伙伴、一起念书的同学,甚至教过他的老师,都和他站到了对立面。但他心里明白,想成为真正的强者就得这么走,只有这样,才能爬到那最高的山顶上。
01
奇怪出生 命运初露端倪
宋真宗天禧五年的十一月十三号晚上,在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有个产妇正辛苦地生孩子,全家人都忙着帮忙接生。就在这时,不知打哪儿冒出来一头獾猪,冲进了产房。紧接着,王安石就出生了。
当别人出生时,经常会有奇妙的景象出现,比如彩色的云朵、紫色的雾气从东边飘来。但王安石出生时,却碰巧遇到了一头猪,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王安石自己也不清楚。
王安石生下来的时候脸上就长了疥疮,因为那时候医术不发达,家里人费了好大劲才把他的病给治好。但从此以后,他的脸上就有了很明显的痕迹,皮肤变得又粗糙又黑。
所以,王安石长大后,经常有人拿这个来说他的坏话,讲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爱洗脸,是个懒人。
就连史书上都写他“头发蓬乱、面容憔悴,却还在那里谈论诗书”。
02版,换个说法就是第二版,说得简单点儿,就是之前那个版本之后的那一版,内容还是那些,就是换了个表述方式。
成长过程 塑造观念
王安石生在当官的家庭里,从小就跟着老爸到处做官,这让他亲身感受到了老百姓的不容易,也让他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有了深入的认识。
八岁那年,王安石在金溪的舅舅家里碰到了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天才。这孩子特别聪明,可惜他爸爸没远见,不让他去读书,反而靠他赚钱,结果方仲永后来就变得普普通通了。
这件事让王安石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天生聪明,要是不重视后来的学习,最后也会变得跟普通人一样;要是既不聪明又不肯下功夫学,恐怕连做个普通人都难。
这么简单的道理,老百姓怎么会不明白呢?大家都说大宋是历史上最有钱的时代,GDP占了全世界的七八成。
可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官们,真的了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吗?要不是为了吃饭活命,谁愿意不让自家孩子去上学呢?光靠着把孩子那点本事卖出去,又能挣到几个钱呢?
国家虽然收入很高,但国库却几乎空了,“三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必须赶紧解决(三多,就是指人员太多、士兵太多、花费太多)。
03版的内容可以这样说:这个版本是03年的,意思没变,就是换了个说法,字数也差不多。
选择职业道路,静候好时机到来
考完进士后,王安石没有跟着老师欧阳修和宰相文彦博的建议直接去朝廷当官,而是决定去地方上锻炼。他打算从最小的官职干起,一边慢慢积累经验,一边一步步往上爬,最后靠自己的力量走到了权力的最高处。
不怕云彩挡住视线,只因我站在了最顶端。
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提出了“十条建议”,主张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并大力推动改革。那时候,王安石正在鄞县当县令,对此深受激励。可惜的是,新政策只实行了一年,就因为所有主要改革者都被调离朝廷而匆匆结束。
经过这件事情,王安石明白了问题的所在: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人会想尽办法阻拦改革,他们还想着要把改革的人给除掉。改革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一旦失败了,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了。
王安石觉得自己还得多锻炼锻炼,所以后来朝廷好几次请他回去当官,他都客气地拒绝了。
大家都说他很高傲,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在等一位真正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君王。宋仁宗不行,宋英宗更别提了,一直到宋神宗上位,他才觉得有了盼头。
04可以这样说:四号那天。
改革浪潮起,好坏大家谈
宋神宗当了皇帝后,就又把欧阳修、韩琦、文彦博、富弼这些支持改革的人请回来,朝廷里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王安石也收到了他特别下的命令。
好剑都是磨出来的,梅花香是因为它挺过了寒冬。
王安石苦心钻研多年,现在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时候。有了宋神宗的全力撑腰,他当上了参知政事,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大戏就此上演。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拿出富人的财富来帮助穷人”,靠朝廷来管管市场,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经济发展。听说好几百年之后,外国人学了这套做法,管它叫“凯恩斯主义”。
在推行变法的时候,王安石记住了庆历新政的失败经验。谁要是挡了变法的道儿,不管是以前的同事、好朋友,还是教过自己的老师,都得给变法挪个位置。
天意变化没啥好怕,老祖宗的规矩不必死守,别人的闲话不必太在意。
对王安石来说,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不支持改革,那就得走人。
在过往的历史里,那些下定决心大力改革的人,往往都会被人批评甚至说坏话。这是因为,当他们努力推进改革时,难免会触动权贵、当官的甚至皇亲国戚的利益,这似乎成了改革者躲不掉的命运。
自古以来,搞改革的人大都难有好结果,就像以前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庆历新政,还有熙宁变法,最后都没能逃过这个厄运。
经过政敌的排挤、身边人的出卖,就连家人也站出来反对,王安石最终被迫背上了“害国害民”的黑锅,无奈地离开了朝廷。
不过很明显,王安石的那些对手对这种结果可不买账。
他们不仅嘲笑王安石长得难看,说他模样怪异、气味难闻还不注意打扮,还把他描绘成一个爱拍马屁、急着成功的小人,甚至把他和王莽、贾似道这些坏人放在一起比较。
最终,王安石竟被扣上了北宋灭亡主要罪人的帽子。
有人问王安石,他有没有觉得后悔过?
王安石怎么会感到懊悔呢?从他开始当官的那一刻,他心里就清楚自己的责任是啥。
《梅花》这首诗说:墙角那儿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自个儿开了。远远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阵阵清香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