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雨林的历史仍然充满了未解之谜,但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刚果盆地却被茂密的常绿雨林与沼泽森林所覆盖。这片地区与非洲文化历史中最具挑战性的扩张区——撒哈拉以南的其他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该区域的独特性。
考古学研究表明,讲班图语的群体可能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迁移到这片地区,带来了陶器和铁器技术,并向上游扩展,沿着刚果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定居。语言证据也暗示着当时野生资源在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与铁器时代的生存与营养发展密切相关。该地区最早的主食信息只能追溯到欧洲殖民之前,且多为木薯、玉米和甘蔗的补充。
油棕和鱼类是当时的重要资源,而家畜、狩猎和采集则在当时的主食中占比较少。在这些主食中,没有一个是刚果盆地的原生作物,也非非洲本土的作物,许多新世界的作物是在非洲大陆种植的。
关于古代植物使用的证据,大多数来源于考古遗址中遗存的植物遗迹。对于中非雨林植物的考古研究仍然较为罕见,除了一些木炭和油棕果皮的遗物外,其他植物的直接物质证据极为稀少。
每一次新的植物考古发现,尽管稀少,却为我们理解中非雨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尤其是与班图人扩张相关的发现。例如,喀麦隆南部的一些遗址,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出土了驯化植物的遗迹,这些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农业的起源。
在这些遗址中,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珍珠粟的穗果,这使人们提出了一个假设:稀树草原的作物在中非雨林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森林危机”时期得以繁衍生息,当时的气候相较今天更加干燥且季节变化更加明显。
如果当时的气候没有明显的旱季,温度的变化则更为均匀,年均温度大约为25.4°C。该地区的温暖潮湿气候维持了常年较高的空气湿度,营造出了典型的热带雨林环境。热带雨林是ICB以及该地区周边的重要生态类型,包括成熟的常绿森林、半常绿森林、先锋林和次生林等。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和土壤等条件的多样性,该地区的物种组成和森林类型表现出丰富的地理差异。例如,姆班达卡和因科莱的活动以及伊永达的牛群放牧,均与周围的常绿雨林或沼泽森林有着密切联系。
沃兹卡对艾格特项目中所有陶瓷发现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铁器时代的陶器风格。这些陶器风格形成了从最早的铁器时代到一些至今仍在生产的款式之间的演变。这些新的放射性碳测定及对风格关系的新见解也为ICB的实地考察提供了支持,特别是将陶器风格组视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阶段。
伊永达和姆班达卡的考古遗址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赤道省西部,虽然两者直线距离只有16公里,但它们的环境差异非常显著。伊永达位于陡峭的河岸上,现如今是一片广阔的高原,面积超过七公顷,周围是草地和几种果树和棕榈树,而姆班达卡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省会城市。两地的环境条件与历史遗存有所不同,尤其是在酸性土壤的陆地环境中,很少有有机物质保留下来,只有烧焦的痕迹。
伊永达遗址周围,河流将场地与后方的缓坡分隔开,而现场的系统地磁调查和挖掘显示,在红土地壳上的黄色沙土中,发现了数千个铁器时代的坑遗迹,遍布整个高原。该地区的矿井清单难以获得,进一步的考古调查显示出更为复杂的文化与历史层次。
在ICB遗址中,油棕内果皮的遗物是常见的元素之一。由于中非雨林的植物资源较为贫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供应较少,油棕作为脂肪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它有效地补充了人类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油棕在西非和中非的考古遗址中非常常见,并且在传统的非洲农业系统中,它没有被故意种植。油棕的幼苗易在森林的空地中生长,并能在森林开口处自然繁殖。
此外,在一些小规模种植珍珠粟、豇豆等作物的ICB遗址中,由于定居与种植活动的存在,油棕树林得以生长,尽管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活动。金丝桃内果皮碎片的发现数量较少,显示出随着经济向粮食生产的转型,金丝桃不再像过去一样占据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ICB地区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中非雨林农业与人类生存演变的宝贵证据,特别是鱼类、油棕和其他植物在当地生计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