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红颜祸水”、“女色误国”的说法,古人常将失去江山的责任归咎于女人身上。例如,流传了数百年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故事,就将陈圆圆冠上了“红颜祸水”的恶名。此外,像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晋朝的骊姬,这些美丽的女子也被称为“四大妖姬”。她们个个美貌如天仙,举世无双,众多帝王为了博得她们一笑,宁愿放弃国家的安危,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她们因此也被贴上了“祸国妖姬”的骂名。
尤其是妲己,她被塑造成“千年狐媚”的形象,深深刻入人们的记忆,甚至连狐狸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直到河南出土了妲己的墓地,揭示了她的真实面貌,才发现我们误解她近千年。
-1- 纣王
商纣王帝辛是商朝的末代君王,他是帝乙的小儿子。由于帝乙的长子微子启和次子微子衍的母亲地位较低,而辛文武双全,眼光远大,能力出众,因此最终继承了帝乙的王位,成为了商朝的君主。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评价商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事实上,商纣王不仅是一个才智超群的君王,还是一位文武全才。他继位后大力扩张领土,把中国的疆域扩展到了江淮一带,国土范围覆盖了如今的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所以商纣王并非一味沉溺享乐的昏君。商纣王的“七十多条罪状”,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后来的朝代添加的。战国时期新增了20项,西汉又补充了21项,东晋也添了13项。商纣王作为反面教材,罪行越多,越夸张的描述就越有影响力。
这些描述在历史中也越加夸大。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写到纣王建造了鹿台,却没有具体描述其高度和规模。到了刘向在《烈女传》中,便加了许多细节,描述鹿台用了七年才建成,高达三里,约为千尺。而晋朝的皇甫谧则更为夸张,称鹿台高千仞,实际上以古代的尺度计算,竟有1600多米高。即便这个数字显然不真实,但几千年来,很少有人质疑这个夸张的描述。大家更多关注的是纣王的暴政和奢靡生活,而忽视了其实际的治国能力。
-2- 妲己
史书中对妲己的记载相对较少。《国语·晋语》提到,商纣王曾率军攻打有苏部落,最终迫使有苏部落投降,交出了牛羊、马匹和美女妲己。根据在河南出土的甲骨卜辞,这一说法得到了证实,妲己的确是商纣王攻占有苏部落时的战利品。在《帝王世纪》中也提到:“帝辛二年即纳妲己为妻。”由此可见,妲己只不过是有苏部落的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若非商纣王的征战,她可能一生都不会与历史有任何交集。
妲己为何会被妖魔化,成为千年狐媚的象征呢?这与汉朝时刘向的《烈女传》有关。书中描绘妲己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女子,诬陷她挑唆商纣王建设酒池肉林,还发明了残酷的炮烙之刑。实际上,《烈女传》创作的背景是汉成帝和赵飞燕姐妹沉迷宫廷生活,不理政事,而作为光禄大夫的刘向无法直接批评,于是他通过搜集古代贤妻和妖姬的故事,以古讽今,提醒汉成帝。于是他把妲己塑造成了一个祸国妖姬,夸大其罪行,甚至将商朝的灭亡全部归咎于她。
在刘向的创作中,妲己被描绘成了一个魅惑君王、令纣王荒淫无道、日夜沉溺于酒池肉林的形象。而这一形象,经过后代的不断传颂,成为了妲己的“官方标签”。
-3- 狐狸精
在魏晋时代,狐狸精一词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男人幻想中的美丽妖艳、极具魅惑力的女性形象。到唐朝时期,随着武则天一位女性掌权,许多士人将“狐狸精”与魅惑君主的女人挂钩,妲己、褒姒、赵飞燕等历史人物均被贴上了这个标签。到了明代,许仲琳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彻底将妲己妖魔化,称她为“千年狐狸精”。他将妲己与狐狸精结合,创造出一个妲己因其美貌迷惑纣王,最终导致天下倾覆的故事。至此,妲己与狐狸精的形象便牢牢绑定在一起,共同背负了“祸国妖姬”的千古骂名。
然而,随着河南妲己墓的出土,人们逐渐了解她的真实身份。妲己只是商纣王征战时的一位美丽战利品,根本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即便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结合商纣王的文武才华与远见来看,妲己不太可能独自影响一个国家的兴亡。她的美色或许间接促使纣王沉迷于享乐,但最终导致商朝灭亡的,显然不仅仅是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