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每个人都有共鸣的时刻,期待你们的关注、评论,共同学习和交友!
当蒋介石察觉到美国可能抛弃他,转而支持中共或任何一个掌控台湾的人时,他决定从幕后走到前台,于1950年3月1日重新担任了“总统”。此时,李宗仁已在美国,杜鲁门见他时态度冷淡。1950年3月8日,国务院向杜鲁门汇报,蒋介石在台湾逮捕了36名支持李宗仁的国民党将军。美国驻台湾使馆报告称,蒋在重新担任职务后,依然实行一贯的“分而治之”政策,这种政策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良的。
1、宋氏兄弟的努力
从杜鲁门1950年1月5日的声明开始,再到艾奇逊一个星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直到同年6月下旬,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一直没有讨论中国问题。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依然处于僵局,苏联代表持续抵制安理会会议。而在这个时候,杜鲁门政府在东亚的政策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突然间,朝鲜半岛爆发了内战。这一事件完全打乱了世界多个国家决策者的日程和他们心目中的战后世界秩序。
2、美国的误判
美国对苏联的动向高度关注。朝鲜冲突爆发后的四天,中央情报局局长希伦柯特报告称,没有迹象表明苏联会支持北朝鲜,远东的苏军也没有任何动静。国务院立即指示驻苏使馆通过一切途径获取苏联的反应和意图,特别是如果苏联的态度有所变化,应及时报告。国务院还引用了一个历史上的例子:1939年,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通过文化休息公园向一位作宣传演讲的人提问,得知红军即将进入波兰。美国大使馆在7月14日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的国内宣传并未向民众暗示任何迫在眉睫的威胁,或者苏军即将发动进攻。艾奇逊在同一天的内阁会议中表示,苏联更多关注的是美国的工业生产,而非美军的动态。美国大使柯克在7月底的报告中表示,通过苏联的报纸或官方声明来看,似乎苏联并不准备在北方局势不利时出兵,且他认为苏联不会为朝鲜战争冒险,也不打算投入更多力量。8月中旬,柯克再次指出,苏联虽然可能为实现目标冒风险,但并不渴望在近期参与全球性冲突。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图也使美国政府感到烦恼。7月13日,冲突爆发不到三周,英国外交部根据极少的证据推测中国将把重点放在朝鲜及其周边地区,并推迟攻打台湾的计划。
3、美国为何会误判?
在1950年7月27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艾奇逊提出,“如果没有第七舰队,台湾无论得到多少军援和物资也无法守住”。这表明,美国已经转变了其战略方针,从原本打算放弃台湾和朝鲜,转为要紧紧掌控这两个地区。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北朝鲜军队的连胜,促使美国对国际局势的评估发生了剧变。美国开始认为,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正团结一致对抗美国,因此,从之前试图拉拢中国、促使中苏分裂的政策立场转变为将中苏视为共同敌人。美国冷战战略中的一大失误就是与中国敌对。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曾告诫艾奇逊,如果美国不能妥善处理当前局势,可能会将中国推向苏联的怀抱。相比之下,英国的判断显得更加精准。事实上,中国是否打算攻打台湾,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49年,中国就认识到没有足够的海空军力量,台湾是无法攻占的,因此决定推迟解放台湾的计划,直到海空军的准备充分之后再发起进攻。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军事重心转向了北方,并在1951年8月做出了推迟攻打台湾的决定。美国的各大情报机构也一致认为,中国军队正在向北转移,而非向南进攻台湾。可惜这一判断并未引起美国决策者的足够重视。美国不仅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误判,还忽视了中国领导人的心态。在中国内战期间,中共领导人一直在防备美国的军事干预。因此,当人民解放军跨江南下时,特别加强了二野、三野两支军队在东南沿海的部署。此后,任何对中国的军事动员,都会加剧中国的敌意,而非促使中国屈服。
4、苏联的误判
(正文完)
如有任何关于历史领域的问题或见解,欢迎私聊或在下方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