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有一对父子堪称传奇。父亲田兴恕是清朝的忠实捍卫者,为了保住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他曾多次身临战场,冲锋陷阵,屡立赫赫战功。他所统领的湘军,成功击败了席卷江南的太平天国,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权。最终,他官至钦差大臣、贵州巡抚(相当于省长)和贵州提督(省军区司令),掌握了省级军政大权,成了当地的封疆大吏。而他的儿子田应诏,反倒站在了推翻清朝的一方,成为武昌起义的敢死队队长,参与了攻占雨花台的战斗。他是第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南京光复后被提升为第二十旅旅长,负责卫戍南京。后来的晋升让他成为了清朝灭亡的掘墓人。这样一对父子,父亲田兴恕和儿子田应诏,便是湘军的悍将与革命的勇士。
田兴恕,字忠普,生于清道光16年(1836年),湖南镇筸(今湖南凤凰)人。他的家族本在麻冲乡麻冲寨居住,但由于家境贫寒,祖母姚氏带着家人搬到木林坪村长潭。田兴恕排行第二,他的哥哥田兴甲与他一起生活在贫困中。父亲久病,家里无钱医治,最终去世。为了抚养两个孩子,母亲辛苦工作,带着兄弟俩搬到镇城东门一间破庙里生活。她靠给绿营兵缝补衣物为生,田兴恕从小就参与家务,七岁开始和哥哥上山割草、打柴,卖给军营赚取家用。那时,他还给别人放牛,曾因一场意外被地主逼迫吃牛粪,屈辱之后,他决定参军报国,跟着同乡去长沙投军。
田兴恕的老家镇筸,地处湘黔边界,是大湘西的重镇。尽管这里风景如画,但因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此地恶劣的环境锤炼了当地人的坚毅与勇敢,而田兴恕从小便展现了这种性格。就在他参军的同一年,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朝的八旗军已经无力抗敌,绿营军也溃不成军,太平军势如破竹,迅速南下,攻占了许多城市。面对太平天国的威胁,清朝决定重振地方力量,鼓励团练自卫,而湖南的湘军便因此应运而生。
在长沙的保卫战中,田兴恕所在的部队奋力抵抗,尤其是在防守天心阁时,他发现敌军挖掘地道准备破城。田兴恕主动请战,带领队员从城内打出地道,将敌人的计划破坏。之后,田兴恕又率领敢死队在夜间突袭敌营,成功焚毁太平军的数十个营地。他的勇敢和机智让上司十分欣赏,很快他就被提拔为哨官,并被派回老家招募士兵,组成了名为“虎威营”的部队,这支队伍也因此开始了独立作战的历程。
田兴恕的“筸军”,由他故乡的弟兄们组成,他们勇敢、机智,作战时一往无前。每位士兵的左臂上都有“虎威常胜军”字样,这支队伍在湘军中声名鹊起。田兴恕率领他们横扫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战无不胜。随着军力的壮大,他的部队从最初的500人扩展到四千多人,成为清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其中,宝庆之战是田兴恕最为著名的一役。在这场战斗中,石达开率太平军围攻宝庆,田兴恕带领“筸军”死守九巩桥,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他带领部队拼死抵抗。最终,增援赶到,石达开被迫撤退。这一战,不仅令石达开大败,更为田兴恕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因此被提拔为副将,后来又转战江西,屡建战功,最终晋升为贵州提督。
然而,正当田兴恕权力巅峰时,外患纷至沓来。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进入贵州,传教士开始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田兴恕愤怒之下,处理了两件震动一时的事件: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他在青岩处决了三名外国传教士,在开州则处死了带头闹事的传教士文乃尔等四人。此举引发了外交风波,法国公使馆向清廷提出抗议,并要求处死田兴恕。最终,清廷决定将田兴恕发配新疆,永不赦免。几年后,田兴恕因长期的战斗创伤去世,年仅41岁。
田兴恕的后代继承了他的英勇与血性。长子田应全是辛亥革命后凤凰光复的策划者,英年早逝;次子田应诏则加入同盟会,参与了武昌起义,担任敢死队队长,最终成为中将,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田兴恕的孙子田景祥,曾是抗战时期的“飞虎队”成员,担任空军上校,并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田家三代将军,代代英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将军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