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是一国之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太子身份显赫,但由于权力过大,也会引发皇帝的忌惮与不安,导致不少太子在继位前遭遇了废黜的命运,且结局往往都十分悲惨。例如,汉景帝的长子刘荣被废后选择自尽,而之后的废太子刘据也未能善终。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东吴废太子孙和的故事,同样是被迫自尽。值得一提的是,孙和的儿子后来却继位成了皇帝。
一
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三子,母亲是大懿皇后王夫人。孙和自幼聪明伶俐,且因母亲王夫人的宠爱,深得孙权的钟爱。孙权常常将孙和带在自己身边,衣物、玩具等赏赐远远超过其他皇子,且其他皇子在待遇上无法与孙和相比。虽然如此,孙权的长子孙登显然更受宠,并且早早被确立为继承人,因此,孙和一度并未被认为有机会继承皇位。
然而,命运发生了转折。到了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因病去世。孙登生前与孙和交情深厚,在临终时留下遗言,推荐孙和作为继承人。赤乌五年(242年),孙和被册立为太子,当时年仅十九岁。阚泽被任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则是他的随侍与辅佐。孙权对孙和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长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二
然而,孙和的继位并非一帆风顺。吴国的鲁王孙霸不甘心屈居人下,暗地里联络党羽,陷害孙和及其支持者。尽管孙权因病卧床,未能及时察觉,但孙霸依旧趁机活动,企图通过阴谋削弱太子的地位。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与孙权的长女全公主有着深刻的矛盾。全公主害怕孙和继位后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势,于是也加入了陷害太子的行列。
这一系列政治斗争给孙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尤其是孙权的健康状况日益衰弱,使得孙霸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全公主多次在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坏话,暗中削弱太子的权威。随着时日推移,孙和感到自己所受的宠信日益减少,害怕自己被废除的命运就此降临。而鲁王孙霸的野心愈发明显,党羽如全寄、杨竺等人也时常在孙权面前谗言,激起了孙权的疑虑。孙权犹豫了多年,最终做出了软禁孙和的决定。听到太子被软禁的消息后,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等人带领众将士前往宫门,为孙和求情,甚至在孙权的眼前表示忠诚。然而,孙权并不为之所动,他反而在白爵观冷眼旁观,斥责朱据和屈晃的行为不合常理。
随着事态的发展,孙权决定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并册立孙亮为新的太子。为了劝谏孙权,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提出了历史上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的例子,试图警告孙权此举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混乱。然而,朱据与屈晃坚持不同意见,结果遭到孙权的愤怒处理,陈正和陈象被满门抄斩,朱据、屈晃被重刑处罚。最终,孙和被流放到故鄣,而与他关系密切的忠臣也被大规模杀戮或流放。许多人都感到他们的遭遇十分冤屈。
三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孙权将孙和封为南阳王,并将其派往长沙居住。尽管孙和失去了太子的宝座,保住了性命,但这一切仍然依赖于孙权在世。很快,孙权于同年四月去世,年幼的孙亮即位。作为托孤大臣,诸葛恪开始掌控朝政。由于诸葛恪是孙和妻子张妃的舅舅,民间有传言称诸葛恪可能会迎立孙和重回朝廷。
然而,到了建兴二年(253年),由于孙峻与孙亮的压力,诸葛恪最终被诛杀,失去了权力。接替诸葛恪掌权的孙峻,因孙和与诸葛恪的关系,决定剥夺孙和的南阳王印玺,并将其流放到新都。更为残忍的是,孙峻派遣使者命令孙和自尽。临终时,孙和与妻子张妃告别,张妃悲痛欲绝,表示无论命运如何,她都会与孙和共生死,最后她也随孙和一同自尽。全国上下为此悲伤不已,纷纷为这对忠诚的夫妻的悲惨结局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