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许多人都撰写了回忆录,这不仅是他们个人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探讨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这些书籍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当时局势与决策过程的珍贵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然而,部分将领在撰写回忆录时总会有隐隐的担忧,生怕外界会认为他们是在为自己树碑立传。陈士榘上将,在他晚年时与儿子的对话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儿子提议为他写一本传记,陈士榘却递出一个提醒:“若是写了,别人肯定会说你是替我树碑立传。如果真要写,就得如实记载,而且又不如等我去世后再说。”
在战争年代,陈士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功,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以一名大战区参谋长的身份,能独立指挥部队作战,这与西野、东野及中野等同级别的参谋长有所不同,显现出他卓越的指挥能力。华东野战军在成立仅六个月后,就开始了分兵作战,初始时将12支纵队划分为内线和外线兵团,内线又进一步分为两部分,由谭震林和许世友各自领导;外线则由陈粟和陈唐分别指挥。到1948年初,华东野战军再次将部队分为四个兵团,许世友负责山东兵团,韦国清负责苏北兵团,陈士榘则负责陈唐兵团,而粟裕则组建并指挥了第一个兵团进行作战。
陈唐兵团的指挥体系下辖有三支纵队:3纵、8纵和10纵,这三支部队都是以原山东军区的八路军为基础进行改编而成,而其他部队则是新四军的士兵组成。陈士榘曾担任115师和山东军区的参谋长,同时还担任过渤海军区的司令员等要职,对于调动指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1947年,当刘邓大军进攻大别山时,陈士榘率领自己的部队在鲁西南协同作战,积极配合刘邓大军的行动。当部队穿过鄂豫皖地区后,陈唐兵团继续协同刘邓大军开展战斗。1948年,他与陈谢集团联合作战,对洛阳发起进攻,率领3纵和8纵突破重围,随后又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刘邓攻打黄维兵团。在当时的几大战区中,陈士榘是唯一可以独立带兵作战的参谋长。尽管刘亚楼在东北战场表现出色,但他仅负责战役的实施和部署,直至平津战役时才第一次独立负责领导攻城战斗。
多年以后,当毛泽东重逢于曾与他并肩作战于井冈山的这位将领时,意味深长地说道:“风头出尽的将领啊!”陈士榘也曾多次在孩子面前表示,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政治家算不算,但作为军事家还可以。然而,军事家的标准并不容易达成,通常都要求是大将级别以上,而陈士榘作为上将却未能越过这个门槛。不过,儿子却认为他的战绩完全能够证明他的能力。
实际上,陈士榘也曾撰写过回忆录,他的《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主要回顾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丰功伟绩。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他没有涉及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经历。其实,与这三个历史时期相比,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他长期担任参谋长的角色,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的机会相对较少。
回忆录与传记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最关键的在于作者的身份。回忆录通常由作者自己撰写,很少对某些事件做过度美化,真实地呈现个人的亲身经历,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分析。而传记则是由他人创作,内容的取向可能被撰写者的主观立场所影响,重点突出人物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独特贡献。当陈士榘的儿子为他写传记时,他难免感到一些顾虑,生怕别人认为这只是在为他树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