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二十四名名将中,吕布稳居第一,这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困惑——就像猴子吃麻花,拧得不可开交:这个所谓的“三姓家奴”,实际上并非魏蜀吴三国中的一员,甚至可以说,他也并不完全属于正统的汉朝将领(吕布属于董卓部下)。即使把刘备的蜀汉称为“季汉”,按照正史的记载,吕布与之毫无关联。
吕布的命运可谓悲壮,在建安三年就被曹操击败,没想到十年之后,天下竟因赤壁之战分裂成三国局面。三国演义中的二十四将排名,也显示了吕布的强大。在这些猛将中,吕布排在第一,赵云第二,典韦第三,关羽第四,马超第五,张飞第六,这样的排名看似很顺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典韦与许褚、徐晃的武功不相上下,为什么会排在关羽、马超和张飞之前?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作为“东汉名将”,所向披靡。即使是张飞,能在与吕布的单挑中撑过五十回合后还能活着,实属不易。张飞曾与吕布打过一百回合而不分胜负,因此,如果让吕布自己来评价,三国中第二猛的将领,非张翼德莫属。
张飞不仅有勇力,还有谋略。在曹魏的最后一员名将张郃的眼中,张飞的威猛丝毫不逊色,而后来张飞亲手将其打得丢盔弃甲。多年后,张飞的敌人竟然能够让马谡和诸葛亮的军队丢盔弃甲——这一切都可在《三国志》一书中找到记载。
然而,评判三国人物时,我们不能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混为一谈,因为这样做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因此,今天我们以《三国演义》为准,探讨一下曹魏和东吴阵营中,哪些猛将是关羽打不赢、张飞惹不起的。
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会在曹操的“疑似兄弟”中,找出符合这两条标准的猛将,那就是拔矢啖睛的独目将军夏侯惇。要知道,在建安五年以前,张飞对于夏侯惇和夏侯渊可以说是毫不忌惮:当时,关羽与张飞跟随刘备归附曹操,刘备被封为宜城亭侯、左将军,并被任命为豫州牧——虽然这些职位并不具备实际权力,但却为汉末的政治开辟了先河;关羽和张飞也因此分别成为中郎将军,地位接近现代的准将或少将。这两个正牌中郎将,关羽钟情于读书,与徐晃、张辽关系密切;而张飞则喜欢喝酒,与豪放的夏侯兄弟关系也不错。
但到了建安五年,原本并肩作战的兄弟情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关羽和张飞,两个昔日的兄弟,在这时成了夏侯家族的新姑爷与老丈人。传言称,张飞一度很害怕与妻子的两个伯父发生冲突,因此,他也没敢再去挑衅夏侯家族。
刘备为了三弟的面子,也不愿意和夏侯家族有太多纠纷。即便黄忠击杀了夏侯渊,刘备也没有表扬,而是用讽刺的语气说:“你宰了张郃,才算是有能耐,杀了夏侯渊又有什么了不起?”
夏侯渊死于黄忠的偷袭,但夏侯惇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在濮阳城,为了保护曹操,夏侯惇与吕布缠斗了很久,直到大雨把他们分开;在下邳的土山之下,徐晃和许褚被关羽打退,夏侯惇却如影随形,几乎黏住了关羽,迫使关羽最终选择投降曹操。关羽斩杀了颜良、文丑,横扫五关斩六将,曹营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唯独夏侯惇不服气,继续紧追不舍。
夏侯惇的底气不知从哪里来,他竟然敢宣称要“生擒关羽,交给丞相发落”。关羽虽然愤怒,但依然挥起青龙偃月刀,拼命反击。即便如此,夏侯惇依旧顽强地抵抗,直到张辽赶到,才最终解救了他。
吕布死后,关羽或许能轻松应付其他敌人,但却对夏侯惇无可奈何。夏侯惇后来官职晋升,成为曹魏的顶级武将,地位甚至超越了关羽和张飞:关羽是蜀汉的左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而夏侯惇则是曹魏的大将军。如果关羽活到刘备称帝,他或许能够担任大将军一职。但从《三国演义》中的种种描写来看,关羽虽然几乎无往不胜,但面对夏侯惇,始终难以取胜。
至于张飞,因有贤妻相助,不敢与夏侯惇为敌。而关羽不敌夏侯惇,也可能是顾及了曹操的面子。但在东吴阵营中,关羽和张飞却没有这么多顾虑。一旦真打起来,关羽与张飞在江东的十二虎臣面前,丝毫不逊色。
所谓江东十二虎臣,指的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这些人若与关羽或张飞单挑,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结果只会是寿星老上吊——嫌命长了。
除了这些江东虎臣,东吴阵中同样有其他猛将,譬如东莱的太史慈,江东小霸王孙策,以及羽扇纶巾的周瑜。
在三国时代的顶级将领中,孙策可能是最具战斗力的一位,他甚至能够与公孙瓒一较高下。但孙策属于枭雄类型,和关羽张飞不在同一个层次,他们不适合进行单挑对决。孙策曾与太史慈单挑过,结果不分胜负,但事后他估计会后悔:要是当时我被身高七尺七寸、臂力惊人的太史慈生擒,那可真丢大了!
孙策高于关羽和张飞,而孙权又因关羽的轻视而受到挑战。所以,在东吴阵营,关羽与张飞打不赢的猛将,显然不在孙家三兄弟之列。至于被张辽伏击、身受重伤的太史慈,虽然无法制造太大的麻烦,但他在《三国演义》中也被刻画成了一个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