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是李隆基的儿子,也是他被指定的继承人。然而,李亨登基为帝并不是等到李隆基去世后才发生,而是在李隆基活着时就已经当上了皇帝。这一切发生在安史之乱的动乱之际,父子俩在逃跑的过程中,李亨背负着父亲的期望,自行登基,正式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李隆基的性格非常残暴,特别是在晚年,他的判断力显得极为糊涂。在身边宠爱的武惠妃的谗言影响下,他残忍地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先是贬为了庶人,最终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李亨成为太子后,内心如履薄冰,每一步都战战兢兢,处处小心,生怕自己被他人抓到把柄。然而,这个人虽胆小谨慎,却敢冒着极高的风险,选择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而若是父子之间发生内讧,最终受益的将会是别有用心的旁人。
那么,李亨为什么会在这样动荡的时代,选择夺取李隆基的皇位呢?
李亨之所以敢于迈出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被迫采取了这一措施,这并非他的本意。他的性格使得他并不是那种敢于冒险的人,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他自然清楚失败的后果。对于李亨来说,这种处境和武则天晚期的神龙政变颇为相似,李显的逼宫行动并非他自主选择,而是一些拥唐老臣的计谋将他裹挟进了宫中。
李亨与父亲李隆基分道扬镳后,向北前往平凉。然而,杜鸿渐与朔方的军官们,如魏少游、崔漪、卢简金和李涵等人商量道:“平凉并不是一个能够集结兵力的地方,想要赢得胜利,必须前往朔方。”随后,杜鸿渐还亲自赶往平凉北部的白草顿迎接李亨,为他调整思路和战略。
当李亨成功抵达灵武后,杜鸿渐与裴冕等人纷纷上表劝说他称帝,以回应百姓的期待。起初,李亨并不愿意,但在他周围的支持者中,包括他的妻子和李辅国等人的不断劝导下,甚至杜鸿渐五次上表,最后李亨实在无奈,只好答应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亨确实是被迫地接受了这个角色,但同时他内心深处也渴望着。尽管他害怕承担这一责任,然而心中也清楚,李隆基此去蜀地,叛军已经攻入了首都,皇帝何时才能回来,甚至是否能够回来都是未知数。若自己能当上皇帝,身边还有这样多的追随者,一旦打败叛军,再回到首都,自己的位置也将更加稳固。即便叛军进一步壮大,自己和李隆基的相见也恐怕不会有机会,反而可以品味这份权力的快感;届时的战斗,自己未必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