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失去心爱的皇太子朱标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然而,朱允炆继位后的四年,却被四叔朱棣夺走了江山。这一历史事件,简直不可思议——一个藩王竟从自己的封地起兵,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在位的皇帝,成功登上了皇位。这种事情在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历史中,前所未有,成为唯一的历史案例。朱棣的勇猛与能力,以及朱允炆的无能,都在这场事件中暴露无遗。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是朱棣。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曾一度打算立朱棣为太子,但因为礼法的限制,最终还是痛心疾首地选择了朱允炆。由于《明太祖实录》是朱棣命令大臣们编撰的,这些记载一直被很多人质疑为不完全真实,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是朱棣为了给自己后来的夺位行为提供合法性的假造内容。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朱元璋这么聪慧的帝王,难道看不出来朱允炆是一个不堪大任的皇孙,而四儿子朱棣才是才俊之选吗?为什么他宁愿选了一个无能的继承人,而不立贤能的朱棣?
在历史上,许多皇帝在太子早逝后,通常会从自己的其他儿子中选定新的继承人。朱元璋为何直接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没有从自己的儿子中挑选一位新的太子?这一点值得探讨。假设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没有选择立皇太孙,而是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一个新的太子,朱棣的机会是否会更大呢?
史书记载,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其中前五个是他与马皇后所生的嫡子。有关于马皇后的生育问题,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前五个儿子都由马皇后所生;第二种认为前三个儿子是马皇后所生,朱棣则不是;第三种认为只有太子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其余儿子是妃子所生;第四种则认为马皇后根本没有生育,甚至连太子朱标都非她所生。从这些说法来看,朱棣作为老四,在继承顺序上排在三位哥哥之后。即便朱标去世,朱棣的二哥秦王朱樉和三哥晋王朱棡都还在世。按理说,朱元璋是不会跳过秦王和晋王,直接立朱棣为皇太子。
事实上,明朝的藩王掌握着兵权,朱元璋本意是希望这些藩王能够协助皇室维持稳定。尤其是秦王和晋王这两位年长且实力雄厚的藩王,如果朱元璋擅自立朱棣为太子,恐怕会引发严重的权力斗争。因此,朱元璋选择立次子秦王朱樉为太子,虽然不完全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这在历史上是比较常见的做法,毕竟许多失去太子的帝王都从其他儿子中选出继承人。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原因在于他对二儿子秦王的性格与能力有着清楚的认识。朱元璋对秦王的评价非常低,甚至认为他不堪重任。史料记载,秦王在位期间不仅违反父亲的命令,还大肆建造宫殿,压榨百姓,甚至在征战时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更糟糕的是,秦王对待王府下人暴行严重,且在家事上也非常不端,私生活混乱。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给秦王下了极为苛刻的谥号。这些行为让朱元璋决心绝对不立秦王为继承人。
由于秦王的所作所为,朱元璋最终未能立他为太子。秦王无缘继位,实际上也断送了其他儿子继位的机会,因为他是继太子朱标后的年长儿子。此时,朱元璋只能从朱标的儿子中挑选继承人,而在这些孙子中,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
朱允炆的选择基于对他母亲吕氏的考虑。吕氏是朱标的第二任妻子,朱允炆是朱标在世时最年长的儿子。此外,朱允炆并没有与太子朱标的母家有过多的权力纠葛,因此他成为了朱元璋的首选。
其实,许多人误以为继室生的儿子是庶子,而只有原配所生的儿子才能继承。事实上,根据古代周礼,只要母亲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也可以视为嫡子。朱元璋显然没有被这些传统观念所束缚,他更关注的是实际的继承问题。选择朱允炆,是因为他相较于朱允熥的外戚背景,更能稳固皇位。
通过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许多帝王在太子去世后,往往选择在其他儿子中选立新太子,而不必按理法直接立太子之孙。比如孙权在太子孙登死后立了另一个儿子孙和为太子,隋炀帝也没有立太子杨昭的儿子,而是立次子杨暕。这样的做法虽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从稳固江山的角度看,是更为实际的选择。
因此,尽管嫡长子继承制在理论上要求立太子之孙继位,但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帝王选择了在太子去世后另选太子,而非按照继承顺序。对于朱元璋而言,尽管理论上朱标的孙子应当继位,但年幼的朱允炆终究成了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