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怀揣着共同的目标——劝说蒋介石联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经过深入的筹谋与策划,最终他们决定采取兵谏的方式来逼迫蒋介石转变态度。于是,张学良决定派孙铭九带领一支队伍前去抓捕蒋介石。在多年后的回忆中,杨虎城的后人杨拯民明确表示,蒋介石被带回西安的过程中,张学良曾大方奖励孙铭九一袋银元,且如果不是他亲自抓获蒋介石,那么为什么单单是孙铭九才得到如此丰厚的奖赏?
孙铭九在解放后,得到了党中央的宽大处理,还被安排了一份工作。其实,孙铭九最初并非直接为张学良效力,而是先在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的手下担任教官。由于孙铭九非常得张学铭的赏识,凭借这一关系,他最终得到了张学良的青睐。张学良看中孙铭九的年轻气盛与直率性格,便将他调入自己的警卫部队,任命为营长。孙铭九在长期跟随张学良的过程中,逐渐对蒋介石放弃东北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感到愤懑,决定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事业。
在华北事变后,民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然而蒋介石依旧固守“剿共”的立场,并命令张学良与杨虎城去剿灭共产党。张学良和杨虎城深知,共产党一贯主张抗日与民族团结,这对于共同抵抗外敌极为重要,而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也日益强大,未来必将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因此,张学良两度亲自前往蒋介石处劝说,试图改变蒋介石的策略。然而,蒋介石固执己见,拒绝改变内战方针。面对这一局面,张学良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来迫使蒋介石改变立场。
孙铭九作为张学良的得力助手,深知他的用意,便主动请命执行这一关键任务。他自信地表示:“少帅,这种急需解决的事情就交给我来做吧!”张学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孙铭九之后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自己常年在张学良身边,能够准确读懂他的心思,而且这样的“捅窟窿眼”的工作,非得由最信任的人来完成,否则张学良也难以放心。
蒋介石当时住在临潼的华清池,孙铭九带领着约三百人的队伍,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接近华清池。在布置完毕后,孙铭九迅速指挥开枪击毙了门前的守卫,带领队伍冲入华清池。蒋介石的卫队装备了先进的武器,尤其是轻机枪和连发步枪,火力十分强劲,东北军的士兵一时无法突破防线。与此同时,枪声将蒋介石惊醒,他的族侄蒋孝镇赶紧背起蒋介石开始逃跑。
蒋孝镇和卫兵们奋力反抗,但由于东北军人数众多,最终蒋孝镇被捉拿并立即处决。孙铭九带着队伍进入蒋介石的卧室,却发现他早已逃走。孙铭九摸了摸蒋介石的床铺,仍感到温热。就在此时,电话铃声响起,是张学良打来的,他询问抓捕情况。孙铭九如实汇报后,张学良下达了明确命令:务必抓住蒋介石,否则他将亲自处置孙铭九。
孙铭九随即指挥两个连队,开始对华清池周围进行大规模的搜查。由于附近山林密布,藏匿的地点繁多,搜查进展缓慢,枪声时不时传来,表示有士兵在清除残敌。直到黎明时分,孙铭九终于在一片草丛中发现了异常。他迅速接近,果然发现了一个人影。孙铭九毫不犹豫地掏出手枪,大喝道:“你是什么人?快说,不然我就开枪!”原来,站起来的正是蒋介石的族侄蒋孝镇。
蒋孝镇惊慌失措,最终指向一个方向,透露了蒋介石的藏匿地点。孙铭九和东北军的战士们立即包围了那个地方。当他们进入一处石缝间时,终于发现了衣衫破旧、满身泥土的蒋介石。蒋介石见状,误以为是红军来抓他,心生恐惧。然而,当孙铭九亮明身份后,蒋介石松了口气,几乎坐在地上。孙铭九冷静地说道:“委员长请下山吧,张副司令和杨主任正在西安等您。”蒋介石无奈,只能骑上马,跟随孙铭九下山。
蒋介石被押回西安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长舒一口气,孙铭九因功劳巨大,得到了张学良的奖励,一大袋银元。西安事变最终在和平中得以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战并全力抗日。张学良随蒋介石返回南京,最终被蒋扣押。
孙铭九得知张学良被扣押后,心生愤怒,率领少壮派群体打算以武力逼迫蒋介石释放张学良,然而未能成功,反而差点引发东北军内部的冲突。后来,孙铭九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逃往上海。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充满热血的抗日青年,最终却成了叛国者。尽管他没有直接参与迫害民族的行为,但背叛国家的罪行无疑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张学良也曾想亲自问问他为何做出如此抉择。
在解放战争期间,孙铭九被俘,经过思想改造,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由于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党中央对他宽容处理,并授予他“西安事变英雄”的荣誉。尽管孙铭九在新中国担任了多个职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生活,并对自己曾投降汪精卫的决定深感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