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这篇中学历史课本中的经典篇章中提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通过自己的努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帝国,使其威震四方,成为一统天下的伟大帝王。那么,所谓的“六世”究竟指的是秦国的哪六位君主呢?
奋六世之余烈的第一世,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嬴渠梁是秦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君主,秦孝公敢于任用商鞅进行大胆的变法,这一改革几乎让秦国的所有贵族都反感,然而,正是这些变革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使之成为当时亚洲东方最强的国家,并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更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成功后,他也为后代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由其儿子秦惠王嬴驷继位。
奋六世之余烈的第二世,秦惠王嬴驷。
秦惠王嬴驷在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亲手车裂了商鞅,但他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改革成果,而是坚持并继承了这一改革。因此,秦国继承了商鞅变法带来的成效,成为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改革成功的国家,并在随后的岁月里屹立于东方诸国之间。秦惠王不仅政治手腕高明,还善于利用战争扩展领土,巩固国力。他扩展了秦国的疆域,压制了魏国和韩国,并向南进军,越过了秦岭,攻占了巴蜀地区,成功占领了天府之国,使得秦国在地理和战略上拥有了显著优势。此外,他还任用了张仪,通过“连横”策略打破了“合纵”联盟,使秦国在外交和军事上更加稳固,向更加强大的国度迈进。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18岁的秦武王嬴荡继位。
奋六世之余烈的第三世,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嬴荡自小就对相邦张仪不满,认为张仪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继位后,他的亲信也都劝说他除掉张仪。面对困境,张仪选择返回魏国,最终病死。秦武王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将相邦职务分为左右两相,并任命王子疾和甘茂分别担任,开启了“王两相”的制度。秦武王有一个深藏已久的梦想——亲自去洛阳拜访周王室,于是他发兵攻打宜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突破了韩国的防线。接着,他带兵直指周王室的核心——洛邑,亲自参拜周赧王。在周室太庙,他见到了象征天下权威的九鼎,这九鼎本是大禹为统一天下而铸造,象征着九州和华夏的尊严。当秦武王好奇问起鼎的重量时,周人一时哑口无言。秦武王忍不住举起九鼎,以示大秦可以承载天下。然而,由于鼎过于沉重,秦武王最终力竭,导致了眼睛出血和膑骨断裂,不久后他便因体力透支而去世,年仅22岁。尽管他因举鼎而死,历史上有不少笑谈,但秦国的权力斗争却因此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秦武王未有子嗣,继位之争愈发激烈,最终秦武王的异母弟秦昭襄王嬴稷在赵、燕两国的支持下顺利继位。
奋六世之余烈的第四世,秦昭襄王嬴稷。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他在位期间,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称帝”之事。在当时,各诸侯国纷纷自称王,甚至连称帝的想法也逐渐显现。秦昭襄王试图联合齐国共同称帝,但在齐湣王的支持下,这一计划很快遭到了反对。著名的谋士苏秦劝说齐湣王放弃帝号,并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反对秦国,最终齐湣王果断取消了称帝之名,而秦昭襄王也只得取消了自己刚刚获得的帝号,结束了短暂的“帝”之梦想。不过,尽管称帝未能成功,秦昭襄王的政权依然强大。在他统治期间,秦国的军事力量达到巅峰,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如白起和范雎都出自他手。长平之战、攻灭楚国郢城、围攻邯郸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他统治下,秦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最终进入了统一天下的关键阶段。
奋六世之余烈的第五世,秦孝文王嬴柱。
秦昭襄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文王嬴柱继位。然而,秦孝文王即位后仅三天便突然去世,成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关于他去世的原因,许多历史学者认为与权臣吕不韦有着密切关系。吕不韦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目标,清除了所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物,包括秦孝文王。最终,秦孝文王去世,吕不韦的权力也逐渐升至顶峰。
奋六世之余烈的第六世,秦庄襄王嬴异人。
嬴异人原本并不起眼,在秦国和赵国的渑池会后,他被送为赵国的人质。然而,商人吕不韦的巧妙操作让嬴异人回到了秦国,并最终被立为太子。嬴异人继位后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实施了许多改革,扩大了秦国的疆域,攻占了太原等城池。然而,嬴异人虽然年轻英俊,却因吕不韦的权力斗争而命运多舛,最终在位仅三年便去世,享年仅35岁。关于他死因的争议与吕不韦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这六世君王的努力和改变,秦国最终迎来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秦始皇嬴政。他继承了六代君王的遗志,凭借自己的智勇和决策,成功地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