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别忘了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按钮。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希望我的文字能为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石原莞尔被誉为日本军方的“大脑”,是陆军大学几十年间培养出的最杰出的战略家。他设计的对中国蚕食的方案堪称完美,若不是他后来被排挤出核心决策层,中国的命运恐怕会更加险峻。根据他的设想,今天的东亚,强国应该是日本,周边其他国家则会围绕日本生存,进而与代表西方的美国一较高下。那么,既然这个方案如此出色,为什么日本不加以实施呢?不仅如此,石原莞尔最终还被迫下台,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石原莞尔,大家应该不陌生。作为“九一八事变”的核心策划者,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策划者,其他人不过是在他的引导下执行。而没有石原莞尔,日军进军中国东北的速度和决心可能远不如预期。石原莞尔急于引发事变的原因,是他认为日本的国际环境极为恶劣,未来必然面临一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为了应对这一即将来临的大战,日本必须做好准备。可惜,日本本身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因此他提出必须先通过侵略中国,扩展战略纵深。
他所预见的世界大战,并非是与中国的战争,而是亚洲的黄种人和欧美白种人之间的对抗。这一场冲突,关乎世界未来数百年内,全球人民将选择哪种体制:日本的天皇制,还是美国的总统制?对石原莞尔而言,答案显然是选择天皇制。可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日本必须先成为大国,才有资格领导亚洲,才有能力与美国抗衡。这就是他提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占领中国东北。
东北地区离日本近,地理上非常方便;其丰富的资源对于日本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东北曾是满洲的发源地,可以利用这个背景扶持溥仪,建立傀儡政权。这一战略计划在石原莞尔心中酝酿了整整十年。从他刚到中国时,他就开始在心中酝酿这项计划。那时,中日关系尚未完全紧张,但他已经在为十年后的局势做布局。通过深入中国的地理与人文考察,他最终拟定了详细的战略蓝图。
然而,当时他只是一个不显眼的中下级军官,根本没有能力影响日本的战略决策。日本的高层普遍认为,不应草率发动战争,尤其是中国,虽然清朝已经衰落,但依旧是个庞大的存在,值得谨慎对待。日本已经在朝鲜和台湾建立了统治,应该暂时满足,避免过度扩张。虽然中国自甲午战争后政局动荡,但民国政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后,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甚至取得了北伐的胜利。然而,石原莞尔却看到,表面上中国的和平只是暂时的,实际上内部的军阀割据严重,互不服从,随时可能陷入内乱。
石原莞尔的预判是,军阀们为了击败对手,会乐于接受外部势力的支持,甚至愿意成为外国的代理人。因此,他认为,依靠离间与收买,日军完全可以在不动刀兵的情况下控制中国,吞并东北。然而,他的战略依然未能获得上层的认可。无奈之下,他决定铤而走险,最终在1931年9月18日,他和一小部分志同道合者密谋策划了一场爆炸事件。事先,除了他们几人,其他人一无所知。
当事变发生时,消息传到关东军司令部时,大家慌乱之间赶到会议室,结果却发现石原莞尔已经在等着他们。日军高层无奈,只得接受他的行动计划,并准备开始对东北的军事进攻。正如石原莞尔所预料,中国各方势力的矛盾加剧,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不敢应战,最终放弃了东北。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石原莞尔的名声也随着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在中日两国间传开。
石原莞尔因此步步高升,成为了作战部部长。他心中设想的是,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满洲,使其成为日本的后勤基地。同时,他认为,中日关系可以暂时缓和,甚至提出邀请中国一同加入对抗欧美的阵营。然而,这一梦想很快被打破。日军并不满足于此,频繁挑衅中国军队,妄图复制九一八事变的成功。石原莞尔看出了其中的危险,屡次要求停止这种行动,担心这会引发两国的全面冲突。但无论是日军高层还是中下级军官,都并不打算听从他的建议。对他们来说,眼前的功利更重要,而石原莞尔的“大计划”则显得空洞而遥远。
石原莞尔所主张的亚洲对抗欧美的设想,最终未能得到支持。他的意见逐渐被边缘化,与东条英机等人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最终,石原莞尔被排除在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圈外,不仅如此,他的职位也逐渐变得无关紧要。他甚至开始发表言论,批评日本军队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指责东条英机是日本的罪人。日本军部对此感到愤怒,认为他可能已经被共产主义思想所“洗脑”。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石原莞尔对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表示反对。他认为,日本与中国的战争已经陷入困境,根本没有能力再开辟太平洋战场。即便赢得了一时的胜利,最终也只能迎来惨败。他强调,日本应制定详细的战斗计划,而不是盲目出击。石原莞尔的声音在日本战败后没有受到重视。由于他曾公开批评过东条英机,石原莞尔并未被当作战犯处置,但他始终感到自己受到了冤屈。
石原莞尔于1948年因病去世,与当时被判死刑的战犯几乎在同一时期死去。虽然他未参与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但也难逃历史的审判。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石原莞尔的战略构想对日本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若日本仅仅占据东北并不与中国激烈冲突,或许国民党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收复东北。而且,若日本保持克制,这片土地可能最终会归属于日本。然而,正如历史所示,日本的军国主义未能做到克制,侵略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惨重的后果。
石原莞尔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具有远见和理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功绩。他能够兵不血刃控制东北,显示了他的战略眼光。然而,其他日本军官并不具备这种深远的眼光,他们的行动更侧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后果。对他们来说,日本的强大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任性行事也无需担心后果。这与石原莞尔的理想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最终,石原莞尔的构想和战争的演变,证明了当时的日本军部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理性与战略眼光,他们的侵略欲望注定了日本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