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后,四野的先遣部队紧随二野、三野的步伐,跨过长江,积极参与了随后的解放中南战役。
12兵团作为先锋部队,是最早渡江的兵团之一,参与了湖南的解放战役,像衡宝战役等重要战斗。当湖南彻底解放后,12兵团驻守在湖南,随即有部分部队继续向南挺进,40军便是其中之一。
40军的前身是东野的第三纵队,以“旋风部队”闻名,作战勇猛且迅速,在东北战场立下赫赫战功。在兵团副司令兼军长韩先楚的领导下,40军进军广东,准备实施海南岛的解放任务。在这个过程中,40军经历了一些变动。最初,40军的军长由罗舜初担任,但后来被改为韩先楚接替。与此同时,副军长蔡正国也因故离开了部队,调任兵团参谋长的解方接替了副军长职务。
在解放海南岛的过程中,蔡正国因伤需休养,未能随韩先楚一同参加渡海作战,而解方则陪伴在韩先楚的身边,协助指挥部队。当时解方担任副军长,虽然从兵团参谋长调整到副军长,看似职务有所降低,实际上却是为了能更高效地指挥作战。通常,兵团参谋长是正军职,负责参谋工作,但如果直接带兵作战,虽然职务较高,实际指挥时可能难以发挥效力。而副军长的职位虽然较低,但其职权仅次于军长,有更多机会主导部队的训练与作战,指挥更加顺利。
虽然解方之前是兵团参谋长,职务并不低,但由于韩先楚兼任兵团司令员,两人的职务实际上是层级分明的。解放海南岛是一场重要且复杂的战役,尤其对于我军而言,渡海作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此之前,三野在金门作战中失利,部队对于渡海作战的谨慎程度也有所增加。
最终,解方与韩先楚共同带领部队,加上43军的部分力量和琼崖纵队,成功解放了海南岛。
新中国成立后,解方调任志愿军参谋长,并参与了前线的谈判工作。1952年,他被评为准兵团级,这一职级通常意味着中将的授予,然而解方却意外地被授予少将军衔。
解方是东北军出身,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过军事教育,军事理论扎实。回国后,他在东北军的51军担任参谋处中校科长。随着东北军的撤退,他接触到革命思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抗日统一战线。抗战初期,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副旅长和师参谋长等职,虽然这些职务名义上很高,但实则没有实际兵权。1941年,他回到延安,担任情报部第三局局长及120师358旅参谋长。
抗战结束后,解方理所应当回到东北工作,担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12兵团参谋长和40军副军长。他在担任副军长时是临时委任的,但这一职务并未影响他后来的军衔晋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少将军衔的授予,可能与他的战绩有关系。军衔评定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担任过何职,二是是否有显著的战功。因此,职务的高低并不是唯一标准。例如,韦国清、莫文骅、李天焕、郭化若等人虽然曾担任过兵团政委,但最终的评级却是副兵团级,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后方工作,并未在战斗部队中担任主要指挥职务。
解方在1941年之前并未加入革命队伍,直到他返回我军后,才主要从事参谋工作和副职领导,这或许也对他军衔的评定产生了影响。